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走进范用“为书籍的一生”,思考今天做出版的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罗昕  时间: 2020-09-15

  

  也许很多人还不熟悉范用,但很少有读书人没有读过他编辑出版的书:经久不衰的《傅雷家书》、讲真话的《随想录》、“文革”中写下的《牛棚日记》、历史的证言《干校六记》、书比人长寿的《编辑忆旧》……这些书籍,都是在中国图书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文学品位的经典之作。9月14日,“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范用存牍》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季广场3号楼举行。

  9月14日,“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范用存牍》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季广场3号楼举行。

  在业内,范用被人们称为“三多”先生——“书多、酒多、朋友多”。他与当代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如夏衍、巴金、冰心、陈白尘、叶圣陶、赵家璧、吴祖光、汪曾祺、黄裳等。

  今年是这位著名编辑出版家、作家、书籍设计家世十周年。9月14日,“为书籍的一生──范用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开幕式暨《范用存牍》新书首发式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季广场3号楼举行。很多人都对范用家的客厅和书房印象深刻,那一排排塞满书的书架和书橱,常常让人有坐拥书城的感觉。为此,范用纪念展特别辟出空间,“复制”了范用的书房和客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很多人都对范用家的客厅和书房印象深刻,那一排排塞满书的书架和书橱,常常让人有坐拥书城的感觉。为此,范用纪念展特别辟出空间,“复制”了范用的书房和客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他的一生,是“为书籍的一生”

  1938年,年仅15岁的范用走进抗日文化队伍,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转战武汉、重庆、上海,直到调入北京,一直身处出版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宣部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出版局、新华书店总管理处、人民出版社担任领导职务,1959年起担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1985年底离休后,他仍一直工作在编辑出版第一线,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出版事业。

  纪念展以范用生平为起始,将他的不同身份分章呈现:“革命者范用·最初的梦”、“编辑出版家范用·书情与友情”、“杂志家范用·读书无禁区”、“作家范用·赤子之心”、“书籍设计艺术家范用·叶雨书衣”、“范用珍藏”。通过丰富的书信、书稿档案以及实物,展示范用丰富而厚重的一生。

  展览最厚重的部分莫过于“编辑出版家范用”,展现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牛棚日记》《干校六记》等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经典之作。此外,各类书信手札也可见范用与文友们的珍贵情谊

  比如巴金在给范用的信里说到:“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的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的书市的。”赵家璧更在信中直言《编辑忆旧》是范用一手促成的,印得既快又好,甚至于赵家璧参评韬奋出版奖时还想:“应当仅奖一人,那就是范用!”

  提供一份“全视角”和“大历史”

  在纪念展开幕之际,四卷本《范用存牍》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式推出。这套书依“除涉及个人隐私、私人恩怨外,其他内容悉数保留”的原则,收录了范用与近四百位作者、出版人、编辑、书店人、媒体人、热心读者之间的1800余封信。全书除个别错字予以订正外,其余均保留原貌,一仍其旧。同时,还附录了通信人简介,方便读者查阅。

  关于《傅雷家书》楼适夷致范用信(5月16日)。

  从时间跨度上看,书中收录信件从20世纪30年代到2009年,大多写于1978年以后。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一氓题跋》《编辑忆旧》等一大堆书背后有趣和曲折的故事。探讨书稿问题的多封来信,更反映出范用“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以及他作为出版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书事,都是当事者的自述,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及出版史的第一手史料。

  比如,在《傅雷家书》出版背后,如何与楼适夷商量作序、与出版人杜渐商量香港“傅雷墨迹展”、与雕塑家张得蒂探讨为傅雷塑像,以及与洪遒、劳祖德、杨苡等等朋友分享《傅雷家书》出版的喜悦,这些丰富的故事提供了一份不同以往的关于一本书的“全视角”和“大历史”。

  此外,通信者的范围从李公朴、胡愈之、黄洛峰,到钟叔河、罗孚、黄裳、董桥,再到陆灏、顾军、池莉、张昌华,既有长辈,也有同辈和后辈。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书信,在某种意义上也记录了一代代文人在大转型时代里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与复杂心态,文化生态亦可随之一瞥。《范用存牍》每卷还附有写信者的手迹。这些斑驳却充满深情的字迹,让后人恍若看到那个年代,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来处,以及我们做出版的意义。

  “让读书界能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本次展览也呈现了部分由范用设计的书籍封面。范用主持过70余种书的装帧设计,他曾说:我这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封面也很漂亮。叶雨是范用的另一个名字,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作为出版社领导,范用设计的封面不能自己审核,便自己起了笔名叶雨——业余的意思。

  在图书出版之外,范用还于1979年主持创办了《读书》杂志,创刊号上一篇《读书无禁区》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读书》是“文革”后第一本思想文艺评论刊物,成为20世纪80年代解放文化思想的一个前沿阵地。他还积极倡导创办了开文摘类杂志之先河的《新华文摘》,以其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在期刊界独树一帜,成为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名牌刊物。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范用,直到晚年离休后才开始为自己出书,而《我爱穆源》则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对穆源小学同学老师的思念、对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留恋。

  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范用,直到晚年离休后才开始为自己出书,而《我爱穆源》则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对穆源小学同学老师的思念、对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留恋。

  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范用,直到晚年离休后才开始为自己出书,而《我爱穆源》则倾注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对穆源小学同学老师的思念、对小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留恋。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陈原曾在给范用的信中写道:“你写的文章一口气读完,太好了,比我(或我们)这些毕生‘舞文弄墨’的好多了。好就好在平凡和真挚。望多写一些,也许可以让读书界能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范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据悉,范用纪念展为期三个月,展览期间还将定期举办讲座和论坛,邀请知名编辑、出版人、装帧设计家进行对话与分享。首场论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为松主持,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总经理董秀玉,原副总经理、副总编辑汪家明对谈“三联书店与进步出版传统”。

  本次纪念活动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联合主办。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范用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有着不解之缘:本世纪初,他就曾致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呼吁建立出版博物馆。在2004年,他便将珍藏多年的一批读书生活出版社、三联书店的文献史料等88件捐赠该馆。范用去世后,其家属于2011年将其相关遗物整体捐赠该馆,包括1万余册图书、4千余份报刊和2800余封信件,以及书柜、书橱等家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这个纪念展,既是对范用的深切怀念,也是范用文化遗产的一次公开展示。

  而在今年夏季,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主体结构在上海顺利封顶,建设工程预计将于2021年春节前竣工,争取在2021年下半年建成开馆。这也意味着,国内首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即将面向公众,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