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黄子平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09-08

  

  黄子平(1949-),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中文研究所硕士。曾任海南岛国营农场农工,后任北大出版社编辑、北大中文系讲师。1985年与陈平原、钱理群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小提琴手"。曾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多年。代表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现任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黄子平:远去的文学时代


  你瞧,由这儿向西南对面看,那是我母亲的旧居:由这儿往西北瞧,那是蓟门故里,是我父亲的坟墓。这儿在我父母长眠之地的中间,正好是两线的交点。又僻静,又干净,湖水里又恬适,又温存,还会给我留下个囫囵尸首,况且,这地方不会有行侠仗义的君子来挡着我走完人生的路。全北京,全北京啊,上哪儿再去找这么合适,这么可我心意的死地呢?

  这一推断是否确凿,留待“老舍学”专家们去商榷。令我们读者感到不太舒服的,主要是,即便是获得了解脱的灵魂,能否一边瞧着自己湿淋淋的躯壳,一边用如此温和亲热的语调说话。这语调,显然与小说中当时的整个历史氛围大不协调。另一方面,依小说所写,怀着“落叶归根”愿望的老舍,由护国寺小羊圈胡同,走到了西直门(没找着母亲去世时住的葡萄院),顺着城墙打算到蓟门故里去,在护城河边猛地看到了太平湖--这一切都可能是在下意识推动下完成的,必得用相应的语言文体结构来表达才会有真实感。尽管如此,小说对“死在哪里合适”这一问题的异常关注,却恰好触及了“自杀“主题中最具民族独特性的一个方面。

  在但丁《神曲·地狱篇》中,自愿寻死的人变成树木,树上结有善施巫术的鸟身女妖的巢穴,在阴森惨厉的“自杀林”中,住满了既自我叛逆,又反抗上帝的人们。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没有类似的专门拨给自杀者居住的所在。“落叶归根”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死亡者的共同愿望--死作异域之鬼或成为无家可归的游魂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中国人似乎相信,死在哪儿魂就长住哪儿--祭屈原的总在汨罗江边而不在尼罗河畔。因此,既然是自己结束生命,便有可能在地点上做出选择。《老舍之死》以“太平湖”为焦点,无意中暗合了那个由司马迁提出、历代聚讼不已的问题:屈原被放之后,为何不肯远游他国,而是执著地死在自己的故土?《老舍之死》在太平湖这个地点上,强调的正是那种经由家族血缘、眷恋故土的强烈感情,并进一步把老舍之死与中国文化的被糟践联系起来--在灵魂平静温和的告白中,爆出来仅有的一段激越愤懑之辞:

  我想不明白的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偏偏要糟践文化?我到过外国,我承认外国的文化自有高明之处,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不应当留着吗?不应当发展吗?凭什么要烧了,毁了?我一辈子追着革命呀,为什么要骂我个里里外外不是人?人的尊严可以随便儿地污辱,人的价值可以随便儿地践踏,这能忍受吗?中国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儿?往后还怎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