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吴岩:记忆中的美术片
来源:吴岩博客 | 作者:吴岩  时间: 2011-08-23

记忆中的美术片

吴岩

    记忆中最早接触过的美术片,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和《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讲龙梅和玉荣两个内蒙古的少年姐妹,为了保护生产队的绵羊,一直在野外抵抗风暴。电影中孩子们把羊赶到一个山洼里避风的场景至今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还有就是,他们在另一个山沟中找到了丢失的小羊。人和动物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在电影中有所体现。但作者更想说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和对公共财产的保护性责任。影片的艺术风格相当独特,因为狂风看起来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


    《半夜鸡叫》是另一个童年时代影响很大的作品(我总觉得这部电影是军旅作家高玉宝自传小说的片段,但网络上查看的时候,没发现一点痕迹),故事讲述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了让长工早点上班,增加剥削,竟然半夜起来捅鸡窝,达到叫醒大家上班的目的。故事中的这个狠心地主,在叫醒所有长工之后,回去堂而皇之的大睡,使人感到很气愤。不过最后,长工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他来了个鸡窝捉贼记。


    上述两部电影均拍摄于文革之前。一个采用动画制作,一个采用木偶制作。动画者强化了草原的宏大和自然的力量,木偶者则突出了故事的幽默。我记忆中两个电影都是在学前就已经看过。
    进入小学之后,看电影的机会增多。学校每个一两个月,就会组织我们去“少年厅”观摩一些影片。每一次,我要向家长要五分钱上交。观摩会上,同时会放映很多部电影短篇。我记得第一场放的全是科教片,包括《对虾》、《毛竹》和《泥石流》。第二次放映的全是美术片,就有《草原英雄小姐妹》。也许,我今天能当上科幻作家,许跟当时看交替着观摩科普和美术电影有关?
    在我童年的那个年代里,文革前拍摄的许多好作品都被封杀,使我们根本不得而知。例如,我们无缘目睹《大闹天宫》这样的优秀的民族化作品,只有歌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题材的电影才能有限地公开放映。
    随着文化事业的有限恢复,上海美影开始拍片了!这给我们这些渴望新片的孩子很大的刺激。记忆中两部最早的恢复性电影,是《小号手》和《东海小哨兵》。两个片子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但也都是“阶级斗争”片。


    《小号手》是动画片,写的是解放战争的故事。其中有个唱“红米饭,南瓜汤”的歌曲很好听。(单元我没跟后来的《闪闪的红星》搞混了吧?)《小号手》中主人公的人物塑造,属于中国动画片中典型的那种浓眉大眼型。后来我发现哪吒、杨家将什么的,也将被塑造成这个样子。孩子的眼睛永远是平行四边形的,很英武很好看。

    《东海小哨兵》讲的是建国以后“蒋介石匪帮”偷偷在东海的小岛登陆,企图反攻大陆的故事。这是部剪纸片,跟《小号手》的风格完全不同,人物都要靠剪纸完成,所以,常常出现侧面,许多动作都是侧面的。不过,很有点中国特色。
    我的童年时代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在那样的文化荒漠年代里,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仍然能在有限的空间做一些艺术探索,给孩子们留下一些可回忆和思考的东西,这一点令人感动。后来,当创作的空间逐渐加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曾不断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美术电影。比如,泥塑片、皮影片,水墨剪纸片等。




    后来,四人帮被粉碎了。许多老电影得到了解放。那时候我跟我家人一起第一次到看万赖鸣兄弟在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大闹天宫》。我们都惊呆了。这么复杂的造型,画面,丰富的人物,到位的性格刻画,那么强烈的民族风格渲染……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前面看过的那些童年的小片,其实都是雕虫小技。
    至今我仍然觉得,即便有米老鼠唐老鸭,有手冢治虫和宫崎峻,有蓝精灵和鼹鼠的故事,但我们中国的美术电影,其实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电影。
    不是第一名,也会是前几名!

    原载《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