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刘军:不读书的日子怎么过?
来源:东北作家群 | 作者:刘军  时间: 2020-09-05

  

  聚会有时真能了解社会,不然有些事你坐在家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前几天,一位朋友让我去参加一次文化笔会和文化就餐,席间一位企业界朋友说了一句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我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看过书,只看过小人书。对书厌烦透了。

  呜呼哀哉!我有那么多书没时间看,为此而感到遗憾,有人怎么能不看书呢?我一天要是不看几页书,我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一天不动动笔,不写几个字,就会感到怅然若失——

  这位企业家也有40—50岁了,大学毕业至少20多了,和书绝缘了,这日子怎么过来的?

  斯大林那么忙,每天要读500页的书。高尔基说,他见到了书会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毛泽东说,他见了书,就像老牛进了白菜地。他说:“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不能少读啊!”。毛泽东终生与书为伴,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孙中山讲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习总书记讲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傅雷是天天读书,一日不读,就六神无主。贾岛也说过:一日不作读,心源如废井。”南环瑾说,我隔几天不摸书本,就觉得不对头,就好像几天不打牌手会发痒一样。邓云乡说我是“天天读,天天写。”陈先达教授诗赋:“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上中学时我读过一个故事,一位文人因为陪了三天客人,没看上书,竟然大哭一场,认为这三天白过了。

  不读书会怎样呢?毛泽东说,一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邓小平说,人不学习就会庸俗化。《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易永光说:“读书愈少,对环境愈不满。读书愈多,对自己愈不满意。”赫尔芩说,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培根说过:“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大能力,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明人戏曲理论家何良俊在其《世说新语补·言语篇》中说过:“黄太史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陈眉公、米元章、苏轼、黄庭坚等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谈到:读书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认的一种乐趣,极为无福享受此种乐趣的人所羡慕。我们如把一生爱读书的人和一生不知读书的人比较一下,便能了解这一点。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而言,和空间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他只能看见眼前的景物,他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法子。但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书,则他便已得到了一个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善谈者引领他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或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像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一个人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小时的工夫撇开一切俗世烦扰,而走到另一个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极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也许企业家就可以不读书?不对啊,马云、任正非、俞洪敏、王石、孙正义、冯仑、汪潮涌等都是特别好读书的人。“对于我来说,让我一辈子选择的话,选择放弃新东方其实比较容易,但是让我选择放弃阅读这件事情会特别的难。”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谈到读书时曾这么说,书比他亲手创建的新东方还重要。

  企业家是最善于学习的人群,读书自然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不过企业家读书,和一般人还是有些不一样。企业家里面不缺读书人,甚至还有不少读书狂人。俞敏洪即是一例。俞敏洪是农家子弟出身,小时候能看到的书非常有限,长大后进入北京大学求学,便开启了“报复性”啃书之路。他和班上同学互相比赛看谁读书得多,四年下来平均每个人读完了500本书左右。而到了坐拥教育商业帝国事业繁忙的今天,他依然保持每年翻阅上百本书的习惯。家里的藏书更是以万计,每个月还在以30到50本的速度增加,而每年自己购买新书的速度大概是500本左右。

  同样拥有万册书籍的还有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他的藏书涉及文史哲、生活、时尚、财经等诸多门类,家里有三个书房来收纳这些藏书,分别在楼上楼下和地下室里。汪潮涌说自己的常备读物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他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思考,通过它,企业家可以让自己的事业产生升华。”

  王石是位资深“书迷”。一般人读读书也就罢了,王石还会去“淘书”!1983年到深圳闯荡后,王石就经常去香港淘外版书,涉猎多为文史哲方面。必看的纸刊是香港的《信报》和英国的《经济学人》。1985年,王石购得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简写本的中册和下册,“如获至宝”,用八个月时间通读了一遍,此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那本上册。幸得几年后汤因比的著作在国内大量印行,王石一口气买了二十套《历史研究》赠予友人,认为这是一本让王石“世界观改变的读物”。

  更夸张的还有软银孙正义的“挥霍生命式”读书。孙正义23岁时因为肝病住了整整两年院,在这期间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天阅读5本书。他说,“每当感觉自己深陷泥潭的时候,我都会打开书。”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曾说,“每个人在肉体上没什么差别,从生物学的角度上说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差别是在灵魂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多大,看世界的视野就有多大,那么未来的事业就有多大。要想保证事业的边界不断增长,就必须扩大心灵的边界。那么,学习和读书是惟一的途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则很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甚至会把毛泽东的兵法运用到华为的战略里去。他的很多内部讲话如《华为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等,被人评价为不仅形式上模仿毛选,辩证思维方法更是得到了精髓。

  在腾讯,产品经理们曾经人手一本凯文·凯利的《失控》,因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说过:“不读《失控》的产品经理,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这本书启发了他的产品观:不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产品,是失败的产品。产品规则越简单,才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产品上线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自己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互动出什么结果,是产品设计者不能控制的。张小龙还打趣:“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秘诀。”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教授曾下过一个判断:“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在哪?老板只想着把别人的钞票装进自己口袋。而企业家则是先考虑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里,然后让别人主动把钱放到他的口袋里。读书是让老板成为企业家的有效途径。”在书本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心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自然也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马云说以前自己看书也是不少的,比较爱看的书是《论语》《道德经》。他还办失败学校,讲课也是口若悬河,不读书,肚里没东西,谁听他瞎摆活。

  如果说古代有个别不读书也能成事的话,那么当今信息化、文化创意时代,不读书能成大事已属不可能。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总结了世界伟人的两个共同特点,一个是酷爱读书;一个是埋头苦干。“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是刘邦重视读书人,注重采纳读书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也等于间接读书,所以他成功了;项羽自己不读书,又不重视读书人的智谋,单靠自己的武力打天下,所以他失败了。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人呢?如今还有以不读书为荣的人,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2020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