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史庆友:故乡的美食——饸饹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06-12


  家乡曾经有一种风味名吃叫饸饹,饸饹也叫河漏。

  饸饹,是一种家庭制作的食物,就像如今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饸饹并非无名小辈,那可是登得上御膳房的。据说,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就非常喜欢吃饸饹。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戎马,奠定了大清朝的百年盛世。有一次,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摸底统计,按图索骥寻找名吃时,点到了当时叫做“河漏”的,随命人依法炮制。吃后频挑大拇指,赞不绝口。而当时正值水患严重,他曾六次南巡,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闻“河漏”一词心中深感不快,遂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至此,饸饹这一地方小吃便身价倍涨。

  家乡的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压出来的,所以也叫压饸饹。一张饸饹床子有三尺多长、半尺宽、一尺高。它看似简单,其实也挺别致,整个床子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一块三寸厚的托板;中间是直径三寸左右的圆孔槽,槽底安着凿出香头粗细圆孔的铁板;上头是一个木头压手,压手中间安着一个与托板上孔槽相匹配的圆形夯木,前头一个方形的框架把托板和压手固定在一起。架在农家大锅上,那气势就够威风的了,更不用说这个大物件并非家家都有。山村里只有盖新房的人家才有,还是请屯里木匠活儿非常棒的手艺人精工细作的。

  做饸饹看似简单,其实称得上是一门手艺,因为不同手艺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同。好的饸饹既要有如粉丝般细滑,又要口感特别劲道。关键的第一步是和面,一般多是荞麦面,高粱面和豆面,它们的颜色或白、或黄、或黑,不同的颜色味道也不一样。不论哪种面通常都要掺些榆树皮面,那是天然的粘合剂呢。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汤”,饸饹面一定要硬,和好的面经过十几分钟的饧面过程,再反复揉搓,一直揉到面筋有了足够的韧性,做出的饸饹才特别劲道,有嚼头。也有一种特别口味:把苞米去脐、浸泡,拿到磨盘碾碎,和成面放到大缸中发酵,待到面团微酸,做成微酸口味的饸饹。

  和好面,大锅添水烧开。饸饹床子架到锅上,饸饹床子上带眼的漏面铁片要正对锅中央,把一块面放到圆孔槽里,面块不要把漏眼填满,然后把夯木对准槽子慢慢地压下去,最好一气呵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饸饹就被挤压至锅中,锅中的饸饹面宛如蛟龙在水中翻滚,那场面还真是气派。大红枣木的饸饹床子,古朴厚实地横跨在大锅之上,饸饹面全然不顾下面的滚汤蒸腾,装一槽子,压一锅,装一槽子,压一锅,细细的,如米线般的饸饹面条,丝丝不沾,线线不断,任锅里煮,筷子挑、笊篱捞,盆里盛。

  饸饹是我的家乡及周围蒙古族民间传统的面食小吃,作为中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吃法之一。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气逸鼻,在我的家乡颇为时尚。

  饸饹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就像擀面条一样平常。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在我的家乡如今几乎家家都备有铁制的饸饹床子家家都可以自制美食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饸饹的佐料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肉桂、枸杞、细辛、麦冬等十多种养气滋补的中药佐料,更具暖胃怯寒、滋阴壮阳的保健防病功效。

  常见的饸饹筋道爽口,光滑顺溜、百吃不厌。采用传统手工压制,最大限度保证了饸烙的原始口味。

  一般清明前后,正是家乡盖房子,打井等办大事的时候。村子里青壮劳力几十人一起来帮忙。那个做饸饹、说饸饹、吃饸饹的场面,做派和声势,简直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饸饹面交响曲。院子里七大姑、八大姨们帮忙做饭,连说带干地切肉、剁肉,择菜、洗菜、切菜,烧火,揉面、压面,吆五喝六地捞面、晾面、冲水,一次就要做十几斤的饸饹面。开饭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满院子里的人说说笑笑、你一碗我一碗,吃得开心、舒心、得意、红火和热闹,农家人要的就是这种场面、人情、人缘、人气和人脉。

  据考察,在我的家乡饸饹有几百年的历史,除了家乡人一日三餐的主食外,还是红白喜事及放牧外出不可缺少的主食。

  在旧庙及其周围,不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当遇红白喜事及盖房子搭屋等大事件的时候,为了方便,要提前将饸饹做好,煮熟放冷水中片刻捞出,放帘子上晾晒,当用的时候放开水戓做好的汤中煮熟就可以食用。而放牧等长时间外出如果将其晾晒的干一些,经晾晒干的饸饹在春秋冬季能保存好多天,吃的时候放在汤中多煮一会,放肉酱等调料就可以食用,也非常方便。饸饹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主食。

  饸饹曾经热闹和温暖了一个年代。那时候家乡方圆几百公里都有这种传统面食,即便没有饸饹床子的,借也要做,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美味劲道的饸饹面。对于一些出门在外的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更有着浓浓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