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张贵付:家乡的那碗鱼粉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05-31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湘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老家的栖凤渡鱼粉是一碗浓浓的乡愁,每一缕米粉都诉说着它的悠远而绵长。

  很早以前,我国南粉北面的美食地域格局就已形成,在湘南地区各色米粉中,栖凤渡鱼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自成一派,不仅是湘南闻名的特色小吃,更是郴州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要追溯米粉的来历,据说是我国的北方人到了南方,吃不上面条,就把大米磨成米浆,用铝制平底屉笼放进铁锅里隔水蒸,形成“摊皮”晾晒干,切成面条形状的米粉以解乡愁。当初只是照猫画虎做个念想,没想到吃出了一番新滋味,成就一番新乡愁。

  “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相传名闻天下的三国谋士“凤雏”庞统,起初并不被刘备看重,只谋得个耒阳县令,便委屈地离开郴州,往北坐船来到50里外的桂水(现叫西河)渡口。这时天色黝黑,驿站已无饭菜。

  无奈之下,庞统只好来到渡口旁边的一个小客栈,这里的饭菜也已销售一空,心里顿时感到拔凉。店主深知奔波在外旅客的艰辛,便笑道:“客官别泄气,待我碰下运气。”推开后门就是桂水,拿一张鱼网撒向漆黑的河面,过两三分钟收网时大喜:“有收获!”竟然在黑暗中捞上一条链鱼,立即用茶油煮了一碗鱼粉。

  也许是肌肠辘辘,庞统吃得酣畅淋漓、胃口大开,直呼:“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他更是从店家在似乎无望的河里捞上一条链鱼之举,受到启发,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当地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把他吃的那碗鱼粉称之为栖凤渡鱼粉。

  小时候蜗居在偏僻的山村,我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去栖凤渡赶圩,她总会带我到小摊上吃一碗鱼粉。那时,每逢赶圩便挤满了人,107国道也变成了市场,过往的汽车走得比蜗牛还慢。

  圩上几家卖鱼粉的餐馆均是供销社或商业局开办的,偶尔有两三家小餐馆也是公社或大队办的。每逢赶圩,还有几个拉着板车叫卖的流动鱼粉摊。哪家的鱼粉新鲜,哪家的份量足,哪家的好吃,本地人比较清楚。

  那时候家里穷,买东西总是选便宜的。吃东西也一样,赶圩时,母亲经常带我去板车摊边吃鱼粉。农闲时赶圩的人多,大部分人只能站着吃。一碗鱼粉吃完,我舍不得把汤倒掉,还要母亲买个馒头蘸着鱼汤吃。这种小小的奢侈,是我赶圩最大的收获。

  待我上小学时,大哥已长大成人,能挣工分帮家里减轻负担了,经济状况略有好转,母亲却舍不得买干米粉,就偶尔自己做一点。

  那时候,人们不重视读书,每周有一天搞劳动的时间。我放学回家不是上山砍柴,就是与小伙伴一起下田捞鱼摸虾,以改善家里的伙食。每当我抓到两三斤小鱼或泥鳅时,母亲晚上就会烧一壶开水,把干米粉泡好。次日清早,母亲煮鱼的香味就会飘满屋里。鱼汤里放一些辣椒粉和酸菜,再加一点茶油和葱花。一碗鱼粉,再舀一勺鱼片浇头,酸酸辣辣的,调动我的每一个味蕾,越吃越想吃。那是童年记忆中属于母亲和家的味道。

  其实,一碗鱼粉的味道就在汤里。栖凤渡鱼粉必须用西河里的活鲢鱼,宰杀后把内脏取干净,切成小块,放入适当的盐搅拌均匀,将鱼块放进开水锅里熬15分钟即可,再将栖凤渡生产的朝天椒、生姜、大蒜子等调料切碎,放入锅里熬2分钟。随后往鱼汤里淋一些当地的山茶油去醒味,一锅鱼粉汤就烹制好了。

  客人来后,店主只要把浸泡软的米粉放入开水中煮沸,将当地的特产豆油、生葱放进碗里,再把熬好的鱼汤盛入碗里,待米粉烫熟后倒入碗中,然后舀一勺鱼片浇头,搅拌几下,一碗色香俱味的栖凤渡鱼粉就诞生了。

  改革开放后,我参加工作就住在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每天早晨,我便吃一碗鱼粉,简单而又快捷,然后匆匆忙忙赶去上班。来了客人要吃早餐,必然要点一碗鱼头粉,再加一个鸡蛋和一根油条,既经济又体面。

  然而,对漂泊在外的郴州人来说,乡愁就是一碗栖凤渡鱼粉。栖凤渡鱼粉历史悠久,原辅料选用精良,口味十分独特,是郴州的一张美食文化名片。许多在外的游子想把这种土特产带给朋友或同事品尝,却苦于没有方便装这方面的技术。台湾人能将康师傅方便面做成人人喜欢的快餐,河南人能将火腿肠做成家家爱吃的美食,郴州人为何就不能将栖凤渡鱼粉做成方便装呢?

  吴安英是栖凤渡鱼粉第三代传承人,与我一样原来同在栖凤渡煤矿工作。她烹制鱼粉40多年,就是从一块枮板,两块木板,三个火灶,四张桌子开始的。停薪留职后,吴安英就靠这路边小摊,养活了三个孩子,送出了两个大学生。

  为把栖凤渡鱼粉打造成知名品牌、支柱产业,2012年初,栖凤渡镇引进郴州凤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同年9月,公司的栖凤渡鱼粉方便装成功推向市场,获得了国家农博会金奖、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成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随后,该公司投资3.6亿元,实施栖凤渡鱼粉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包括建设传承馆、产业园、旅游景区等,打造一个30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通过引进鱼粉基地,如今栖凤渡镇瓦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提蓝小卖”到规模化加工,吴安英也不例外,她的手艺活被凤楚公司看中,不再在路边摆摊,而是在基地煮鱼粉。以瓦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将茶油、早稻米、豆油、米辣椒和葱等种养专业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目前,栖凤渡镇已发展种养殖农户1000多户,覆盖全镇18个村,种养殖及加工品产值突破2亿元。镇政府大门的两边已形成了鱼粉一条街,成千上万的食客慕名而来,品尝栖凤渡鱼粉,真正实现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既有效承接土地流转农民的就业转移,又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离地不离乡”就近就业。

  凤楚公司董事长胡建华告诉我,公司去年产值是5000多万元,一年销售了1000多万份鱼粉。通过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也带动了农户的农产品销售。2020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没问题!

  一碗特色鱼粉“吃”出了休闲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可见乡村振兴各有绝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更多的美丽乡村等待我们去发现。

  可不管怎样,我无论何时,身处何地,最思念的还是这一碗家乡的鱼粉。每次回到栖凤渡,我吃的不仅仅是一碗鱼粉,还是一份乡愁,以及童年记忆中对母亲永远的眷恋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