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三月十五,皓月当头,凭窗而坐,给孙子讲了几段关于月亮的故事,孙子听的十分认真,还不时的提问题,这个夜晚过的很开心。 估计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住在鳞次栉比的大楼里,夜晚有绚烂多彩的霓虹灯,没有人对月圆月缺感兴趣。其实我也是这样,如今电视、手机、网络已经让人们的眼睛没有一点轻闲的时候。而我的儿时,对月亮非常依赖,听妈妈讲过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什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等等;最早学唱的歌曲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第一句就是“月亮在白莲花般云彩里飘行......”在我小的时候,老家没电,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通。之前,没出过大山的我,其实不但是我,好乡亲们都不知道电是什么。照明是点煤油灯,天一黑就进被窝。躺在炕上看着窗外的月亮让妈妈讲故事。月亮已经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伴着人们,甚至干农活都得先算算日子,是不是月圆之夜。生产队在月圆的日子多搞夜战,干割高粱,打场,倒粪等农活,人们出行也要看有没有月亮,有月亮的夜晚,有天灯,不至于走山路摔跤。 月亮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人们慢慢也对月亮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农谚。“大二小三”,说的是按农历算上月是大月,初二天黑时就会看到月亮,上月是小月,初三天黑时才能看到月亮,虽然挂在西天遥远边际的月亮,瞬间即落,但接下来的晚上会一天比一天长,一天比一天圆,一天比一天亮,到月中天黑的时候,圆圆的月亮就会从村东的山顶上慢慢地爬出来。 月中的时候只要是晴天,整个晚上都会有月亮,人们会在月下打场、浇地……在月光下做好多好多农活儿。 “二十二、三,月亮正南”,有月亮的时候看不到星星,在二十二、三的时候,只要月亮挂中天,天就要明了。 “二十七、八,月亮一起发”,是说二十七、八日的时候,看到月亮从东边出来,天也亮了。 因为家乡人们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才会眷恋和依赖月亮。 小时候,同小伙伴们在月亮下捉迷藏,至今难忘。月亮下走路,感受月亮走我也走,跟着月亮去寻找梦想。 家乡人离不开月亮,随时关注着月亮圆缺,这才有“月是故乡明”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