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拟与辽宁省作家协会共同组织编写《修齐治平金句选释》(暂定名)一书.现面向广大作家征稿,有关事项如下: 一、稿件内容 作者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密切相关的格言、警句,或从历代名人名家著作、言论中选择名言、名句进行阐释,并结合生动鲜活的事例加以解析。文章内容要求严谨准确、健康向上,明德遵礼、格调高雅,符合主旋律、充满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思想性、故事性、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二、稿件体例 1.【金句原文】 2.【金句出处】 3.【金句释义】 4.【金句解析】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深度创作解析。 5.文章尽量以散文形式呈现。 6.每篇稿件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 三、有关要求 1.现为大家提供参考条目,本条目仅为方便创作提供参照,作者可从中选择,也可自己另行选定。 2.请于5月底前将所选金句报省作协机关党委,以便统筹协调,避免重复。 3.请于6月底前完成创作并将电子版文稿报省作协机关党委。 四、联系方式 邮箱:358249827@qq.com(请在标题注明“金句投稿”) 联系人:吕颖 电话:13555770454(同微信号) 欢迎广大作家积极参与、踊跃赐稿,在此深表感谢。 后附《修齐治平金句选释参考条目》 省作协机关党委 2020年5月20日 修齐治平金句选释参考条目 修身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11.民无信不立答——《论语·颜渊》 1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 1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6.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1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2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4.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2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2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老子《道德经》 2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春秋)老子《道德经》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春秋)老子《道德经》 2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春秋)老子《道德经》 3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春秋)老子《道德经》 31.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亢仓子·训道篇》 3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33.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 3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3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3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37.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庄子·渔父》 4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2.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4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4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5.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战国)宋玉《九辩》 46.高行微言,所以修身——(秦)黄石公《素书•求人之志》 4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敕刘禅遗诏》 50.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晋)陆机《猛虎行》 5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抱扑子•崇教》 5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53.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54.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55.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唐)白居易《闲坐看书,贻诸少年》 5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5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9.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60.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61.斯其陋室,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62.修其本而末自应——(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6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64.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65.藏精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宋)欧阳修《示子》 6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7.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68.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元)《宋史·范纯仁传》 69.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7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7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齐家篇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尚书·伊训》 4.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5.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 6.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7.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8.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9.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1.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1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1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 16.虽有戈矛之剌,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荣辱》 17.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汉)司马谈《命子迁》 1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0.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1.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宋)司马光《家范》 22.子孙不可不教——(宋)朱熹《朱子家训》 23.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宋)朱熹《朱子家训》 24.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宋)朱熹《朱子家训》 25.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宋)王应麟《三字经》 26.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宋)袁采《袁氏世范》 27.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明)方孝孺《家人箴》 2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明)《增广贤文》 2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明)《增广贤文》 3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卢《治家格言》 31.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32.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清)林则徐《教子联》 33.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清)曾国藩《诫子书》 34.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清)徐熙《劝孝歌》 35.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治国篇 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系辞下》 2.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诗经·召南·小星》 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 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8.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 9.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桓公二年》 10.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1.治大国,若烹小鲜——(春秋)老子《道德经》 1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春秋)老子《道德经》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春秋)老子《道德经》 1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经》 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春秋)老子《道德经》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道德经》 1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春秋)老子《道德经》 1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春秋)老子《道德经》 19.国者,必以奉法为重——《列子•说符》 20.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21.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管子·治国》 22.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23.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2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25.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2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2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3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3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32.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 3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34.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35.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今》 36.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汉)张衡《应闲》 37.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38.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 39.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汉)刘向《说苑•政理》 40.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汉)刘向《说苑•政理》 4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 42.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43.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44.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上略》 4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4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4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蜀相》 48.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49.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 5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52.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宋)包拯《致君》 53.修其心,治其家,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宋)王安石《洪范传》 54.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55.公生明,廉生威——(明)年富《官箴》 56.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明)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5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5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59.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平天下篇 1.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 2.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庹物,万国咸宁——《易经》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 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10.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春秋)老子《道德经》 11.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春秋)老子《道德经》 1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春秋)老子《道德经》 13.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4.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 1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荀子《荀子·王制》 16.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17.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 18.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 1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 2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汉)桓宽《盐铁论》 22.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汉)桓宽《盐铁论》 23.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2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25.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 26.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2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北齐)刘昼《新编刘子新论·爱民第十二》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30.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3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2.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33.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唐)陈子昂《感遇诗》 34.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下》 35.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3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38.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宋)王安石《洪范传》 39.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0.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日知录》 42.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43.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陈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