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史庆友:一条民族团结山村小路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04-24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是一个蒙古族聚集的地方。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7%,有3个完全蒙古族自然屯。在那3个自然屯如今许多汉族人还保留着许多蒙古族风俗习惯。比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欢摔跤、骑马、爱吃荞麦面饸饹、猫耳朵汤、馅饼等正统的蒙古族美食。

  哈四村四板自然屯就是三个完全蒙古族自然屯,这个自然屯有近一百户居民,在屯中央有一条东西走向非常普通的小路,小路旁边还有几株高大但已经焦梢的老枊树,枝间还有无数个喜鹊窝,这是山村特别普通的山村小路,不知内情的人不会知道,这条小路却是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线,由来已久的辽宁与内蒙的边界。当地老百姓称为民族团结路的山村小路。

  一条特殊的山村小路,被称为民族团结路,说起来很有趣。

  据该自然屯一位岁老人孟介绍:我们屯中间的路,也就2米宽,路南是辽宁,路北就是内蒙。当地曾有一段顺口溜:一匹辕马跨两省,前蹄子踏辽宁,后蹄子踩内蒙,出省串门不用身份证,步行不用半分钟。全自然屯不到百户,辽宁不足60户,内蒙不到40户;全屯不论蒙族、汉族全用蒙语交流。在村小学举办的蒙古族语文诵读比赛中,屯的汉族同学往往能取得好名次。

  解放初期两省划边界的时候,按当时的规定,以河流、山脉走向等自然标记为准,在今天的旧庙与内蒙古的边界绝大多数都是以当时人们称为北大河的那条河(柳河的一个分支为)标记,四板村本来在河的南侧,属辽宁地界。四板自然屯一部分成为内蒙古的居民是因为蒙古族同胞太能喝酒的缘故。据老人们讲,两个省划边界那天,阜新县、库伦旗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那时候的交通工具是骑马,两个县、旗领导沿河走了一圈,用马鞭子一指,河南是辽宁,河北是内蒙就完事了,具体的细节由工作人员去完成。中午两个县、旗的领导在四板自然村吃午饭,那天库伦旗的领导耍了一个小心眼,在饭桌上,他们拿出来马背上挂着的大酒葫芦,频频给阜新县的领导敬酒,喝酒是蒙古放同胞的强项,阜新县领导不胜酒力,几乎都喝醉了,而库伦旗的领导酒量都大,都非常清醒,吃过午饭,库伦旗的工作人员从吃饭的那家一出门口就兵分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将白灰撒在了行走的路线上,就这样把四版屯的一部分用白灰圈到内蒙地界之内,当阜新县的领导们醒酒后,库伦旗的工作人员已经讲地界图都画完了,那个时候人们也没有寸土必争的想法,划给辽宁、内蒙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这样,一个自然屯就被分成了两半,一半辽宁,一半内蒙古。

  从解放初两省(区)人和平相处,一直遵循以屯中间的土路为界。土地耕种、房屋建筑从没人越界。在上个世纪中期入合作社时,路南辽宁人口不超过70口,路北内蒙内人口不足40口,同自然屯不同的两个省居民都同意共同组建一个生产合作社,并分别给上级打报告,得到的回答是维持原有地界,分别入社。这就样,一个自然屯两个省的事实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位曾在辽宁工作现已退休的王老先生讲得更有趣:第一次到这个自然屯的人,谁也不可能知道我家门口的这条小道就是两个省的边界。其实我们一个自然屯的居民谁的心里都没有两个省的概念,都是一个屯的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比如盖房子、打井、婚丧嫁娶,大家都相互帮助,甚至是互相借个铁锹、镰刀谁不会想你是辽宁的,我是内蒙的。我们虽然是内蒙古的村民,但我们赶集上店都去辽宁的旧庙。旧庙距我们二十多华里,去我们的乡所在地少说也得40里,就连我们用的电、电话,也都是辽宁的。我们往乡里打个电话是跨省长途。我们虽然是两个省的居民,如果没有这条土路,外人是分不清楚的。

  近几年,路南路北已经有4对8户人家儿女结婚,谁都没把谁看成是两个省的人。就是办结婚登记、户口迁入手续费劲,都得去旗里。

  不同的两个省的居民,就这样以一条土路为界,各自幸福地生活着。据孟老先生讲:虽然我们是两个省的居民,却从来没有因一条垄、一株苗、一棵树发生过冲突。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样建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