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启航的马边,起航的中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李舫  时间: 2020-04-19

  

  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是世界上面临脱贫减贫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骄傲地看到,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使中国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为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的伟大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如何记录全面实现小康道路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近年来,四川作家敢当排头兵,敢到第一线,敢于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进到现实生活中间,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创作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抒写了“四川样本”。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乐山作家林雪儿的长篇小说《从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这部作品避开了同类主题作品的写作套路,作者深入到14个连片贫困区中脱贫减贫难度最大的凉山彝族自治区,塑造了以中纪委特派驻村第一书记林修等一群令人印象深刻却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马边小城的一步越千年,这样的中国现实,激荡着作家的热情。

  我去过大凉山很多次,熟悉彝族同胞的生活、习俗,翻开林雪儿这部厚重的作品,仿佛又回到那片高山厚土,看到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欢喜悲伤。作品开头便写道,“林修睁着眼,看满眼的绿,闭着眼,梦里也是绿的。醒来,下雨了,但还是一道又一道的山,仿佛无路了,峰回路转,又有一座山在前面,山生长着山。这重重叠叠的山会把他送到怎样的远方呢?”这是一个美丽却原始的村落,美丽的景致里埋藏着无数个贫困的种子。主角林修一进村子,患病的彝族妇女接受毕摩治疗时大出血昏迷的场景,就推到我们的面前。作者直面困境,展开一幅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山村旧貌。

  如果仅仅是展现这些贫穷与苦难,把一个深山小村子的人放在等待中去扶持,去同情,这个小说展现的现实就显得狭窄而偏颇。作品的丰富恰在于现实的复杂。随着林修工作的深入,我们看到,这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有智障儿子还向往美的王太因;一个说话做事都像“知天知地通鬼神”的毕摩;一个“遇多少事,人都像弹簧,经整得很”的李芒;一个住在偏远的黑松林墙边堆满了干柴,屋前屋后地里结满了瓜果的勤劳者惹革儿;一个一见面就冷嘲热讽的鬼针草,人物出来了,一下这个山村就立体了,丰富了。第一书记林修发现了村民身上的闪光点,意识到他们都是山村的人物,觉得他不是走访,而是拜访。

  这种写法让扶贫有了双向输血的意义。小说的主角林修定位是中纪委的青年,又不仅仅是中纪委的青年。我们身边很多的第一书记,他们也许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许是有新闻工作经验的记者、编辑,不管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的喜好怎样,他们同林修一样,从北京出发来到这样的贫困地区,满怀着一腔的热情,对自己的理想有着火热的表达。

  这部小说重新呈现了一种宏大的使命感,我在读这本小说过程中,也看到了这样一种重建辽阔的现实主义的伟大创作传统。情怀与担当在这部作品中,都有着深刻的自觉,写自己身边的故事,也用自己的笔记录伟大的变革时代的一些英雄。比如现实中为了小凉山交通改善牺牲在马边路上的七个烈士,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风在吹,天空下起了小雨,该发的叶还在发,该开的花还在开,可是那七个人没了,这苍苍茫茫的小凉山啊,你知不知道有七个男儿又增加了你山的高度。”非常感人。

  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从大山一个村子的脱贫,看到今日中国的现实,也从第一书记林修们的成长中看到中国的未来。

  从不断启程的马边,我们将一次次看到扬帆远航的中国。再次起程的中国,将会更美。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林雪儿/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