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永葆初心,致敬老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作者:林希   时间: 2020-04-15

  

  老作家杨润身出生于1923年,长我12岁,按照文学界十年一代的习俗,绝对是我的师长,但文学界相处没有老幼尊卑的传统,再因为杨润身历来没有架子,无论天津还是外地的文学界,人们都称他老杨。

  我们这一代文学晚辈敬重老杨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革命资历,二是他的文学成就,三是他朴实低调的生活态度。老杨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小学生”,这是老杨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更是老杨精神世界的崇高境界。

  老杨出生在河北平山一个贫苦农民人家,15岁参加八路军,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49年天津解放,老杨随军进城,由此落足天津,最先在剧团任编剧,后来调入天津文联,进入作家协会专职从事写作。

  我和老杨相识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候老杨已经是著名作家,我只是编辑部的一个小青年,而我又刚经历过政治运动审查,处境极是不妙,一次看老杨的戏,正好见到老杨,老杨亲切地把我拉到一边,要我给他的这部戏提提意见。这让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也不知我当时说了些什么,幸好剧场铃响,我匆匆跑进剧场看戏去了。

  1956年,电影厂一位青年编辑到天津来,协助老杨把歌剧《白毛女》改编成电影。电影《白毛女》在全国放映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作家协会了。

  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改编这样的作品是一种十分艰难的使命,老杨本来对于电影剧本创作并不熟悉,然而电影《白毛女》的公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完美、更为可亲可近的《白毛女》。电影《白毛女》成为经典,永久被载入艺术史册。

  老杨改编电影《白毛女》,除了有话剧经验,更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他生于河北农村,对于喜儿、大春以及黄世仁、穆仁智等等人物极为熟悉,他的一位嫂嫂就因为过年不能还债,被逼抱着才一岁的孩子跳了井。他以自己的血泪记忆,写下了中国农民的翻身历史。

  此后老杨更创作了几部电影作品,也获得了广大观众喜爱。

  老杨的电影作品,以满怀的激情歌颂新时代、歌颂新农民的革命风貌,创作了一系列朴实、可爱的农民形象。剧院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他出演老杨戏剧作品中劳动农民的事情,这位农民出场时,肩上挑着拾粪的筐子,发现路上有一块石头,放下挑子、俯身将挡路的石头搬开,点点滴滴创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就是老杨作品的本色,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热爱农民,他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就是他身边朴实的朋友和亲人。老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正是他自己精神世界真实的写照。

  只是在此后的运动中,老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成了天津文艺界的批判重点。可以想象,彼时老杨的处境该是何等的艰险。

  幸好,历史是公正的,历史进入新时期,最先向人间吹来的暖风,就是电影《白毛女》的复映,老杨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1980年,我回到天津作协,见到老杨,老杨拉着我的手,万分激动地对我说:林希呀,你走了,这些年我可是遭罪了。

  是呀。中国文学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能免于劫难。依然感谢历史的公正,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没过多久,老杨回到他的生活根据地——河北平山老区,并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带着家属搬到农村去了。在平山,农民把老杨当作自己人,无论对县里工作有什么意见,还是自己家里有什么事情,都向老杨述说,老杨更是真心帮助县里工作,对年轻后辈进行思想教育。回到生活根据地,老杨写出了许多作品,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写出了大量的散文,丰富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景线。

  退休后,老杨回到天津,平时我和老杨常有电话联系,老杨对于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现象常常表示愤慨。他是一位坚守崇高操守的人,怀着为人民造福的意愿,一生永葆着初心。

  老杨已经是近百岁的老人了,近来我都不敢和老杨通话,因为每次他接到我的电话,情绪都非常激动,说着说着,情绪就不可控制,我怕老人激动,只能时时请作协朋友带去我的问候。

  文学界都说天津老杨是个好人,他以自己一生的奉献为我们树立了做一个真诚作家的榜样。

  致敬老杨,老杨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位真诚的作家,我们将坚守老杨的文学道路,永葆初心,为人民写作,为人民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