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张贵付:我的作家梦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20-03-28


  特殊时期的中国,人们是不崇尚读书的。读初二之前,我这个农村孩子,除了上课之外,每天就知道玩耍,从来不会主动学习,成绩较差当时也没有遭人嫌弃。

  1977年秋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声惊雷震醒了国人。在我家里,四哥刚上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父母亲对他很器重。其他三个哥哥都已走入社会,没有读书了,我正在读初二。这时候,父母亲和三个哥哥常常教育我,要向四哥学习,霸蛮读书考上大学后,就能光宗耀祖了。

  当年,我们那个400多人的小山村,有一个原来读书成绩较好的老高中生,名叫张圣茂,已经23岁,回乡务农有六七年了。也许是急于想跳出农门,他不敢报考大学,报考中专却金榜题名。这个喜讯在我们村里引起了不少的震动,乡亲们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那年月,农村孩子要想吃上商品粮,只有读书或当兵两条路。村里的大人教育小孩都会说,你这一辈子是想穿草鞋还是想皮鞋?想穿皮鞋的就要向圣茂哥学习,努力读书考出去,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想穿草鞋的,会算数会识两三千个字就算了,还是早点帮家里干活减轻父母亲的负担。

  作为家里的老幺,我已经玩耍惯了,要想一下子改变游玩的陋习,认真坐在家里看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俗话说:“父愿子成龙,师愿徒出众。”随后,父亲和几个兄弟对我管教很严。每天放学后,他们都要求我回家温习功课,一旦回家晚了点,总要盘问我是不是与那些吊儿朗当的人一起去玩了。

  读初二那年,我居住的那个湘南小山村,刚刚通了电灯。每天晚上在灯光下做完功课,我才能上床睡觉。有时候作业少,做完了,我就在家人的监督下看书。

  也许是亡羊补牢,1978年我考上了公社的一所普通高中,却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当我到十多里外的公社去读书时,还没认真读完过一部中国四大名著,只是我父亲当时是大队支书,湖南日报放在我家里,偶尔翻阅一下。之后想看报纸,离家住校后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看报了。

  好在班上有一个同学,其父被打成了右派,随后平反安排到我们学校教书。或许是我俩爱好相同,课外时间喜欢看小说和散文,不久就成了好友。他家里有不少课外书,还有中国四大名著。我从他那里借阅了一些文学名著,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爱上了文学。

  恢复高考的那两年,全国上下引发了读书热,许多人见到书籍就像一群饥饿的人见到面包那样,节衣省吃排着长队等在新华书店门口购书,中国人的求知欲、读书欲一下子被激活了。我们学校当时有一个图书室,藏书不多,只供老师借阅,却不对学生开放,让许多学生望“书”兴叹!

  在班主任倡议下,我们班办了一个图书角,在教室后面摆放两张课桌,上面堆放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的课外书。这些书箱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课外阅读,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高中毕业时,文学热在中国流行。那时候虽然年龄不大,心却很高,梦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当一名作家。我们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平时爱写点东西,每个学期总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两三篇文学作品。我不仅喜欢看他的作品,也视他为自己心中的偶像!有的同学看到老师发表文章后,也想跃跃欲试,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说句实话,我读高中时虽然努力了,但后来因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太烂了,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却幸运地回乡当了一名民办老师。教学之余,我那棵浮动的心总是在思考如何能走出大山,到外面那些花花世界去闯荡一翻。冥思苦想之后,我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农村。

  于是,我花了一年多时间通读了一遍中国四大名著,随后又想起了当作家梦。多少次,我写好稿子后,便满怀希望地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邮寄过去,却也是泥牛如海,再也没有下文。

  三年后,我考上了中师。学校图书馆虽然有许多书籍,但那时是两年学制,课程比较多,学习也很忙。进校时,我听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择优分配到城镇学校或厂矿子校教书。作为一个刚从山区走出来的民办老师,是不想再回到农村去教书了。怎么办?我只有潜心读课本,忙着应付考试,尽量少看课外书,每次考试成绩要求自己必须挤进班上前10名,这样才能分配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去教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煤矿子校教书。矿里有一个图书馆,闲暇之余,我总是借一些文学书籍看。以前在农村教书,想看书却又买不起书,没什么书可读;现在不同了,矿里每年要订几十种报刊杂志,图书室里还有近百种中外文学著作,每年还在不断更新,我再也不愁没有书看了。

  感谢这座煤矿,让我有了比较丰富的图书资源、相对空闲的时间和阅读动力,第一次系统地阅读了我们湖南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莫应丰的《将军呤》、古华的《芙蓉镇》等小说,还从文学期刊上阅读了湖南师院77届中文系韩少功、何立伟、张新奇等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的作品,让我有了一点文学底蕴。

  说来汗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我连一个铅字都没有发表过,可我对文学的热情却一点也没减。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看一些文学作品,最喜欢看新闻和散文。

  那些年,下海经商之风席卷神州大地,我跟文学时远时近。身边的同事都在挖空心思想着如何赚钱怎么当老板,而我仍在做文学梦,的确有些不合时宜。八十年代文学热,那时搞文学的人很神气。九十年代音乐热,那时当一个歌星就会受到狂热的追捧。而今呢?变成了经济热,马云、董明珠、杨惠妍等成功企业家,拥有巨额财富,成了21世纪人们的偶像。

  说来还是与文学有缘分。九十年代中期,我的一个同事考上了一家报社的记者,同样教语文的我俩本来关系就很好。他知道我也爱好文学,便鼓励我继续写作,不时对我的习作进行点评,指导我如何向报刊杂志投稿。

  1997年初,在他的指点为下,我的处女作在当地的党报刊发,这极大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每年都有五六十篇新闻、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在市级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女儿上大学之后,节假日或是下班回家,我的时间有了,平时喜欢看新闻联播,或是随手拿起书来读一读。可问题是不少人一到中年对读书已经不感兴趣了,当然我也不例外,再也不用为学历、职称等一纸文凭而奋斗了。

  然而,我一回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是应验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梦想”这句哲言。休闲之余,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在书房里挥笔涂鸦,把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梳理成文字,不时有散文、新闻等作品在中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每月还能赚点烟钱。

  妻子却责怪我:“你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还想做作家梦!别人都到外面想办法赚钱,家里富起来了。你这个死蠢子,成天呆在电脑前写东西,除了每月那两张可怜的稿费单外,就只有那点死工资。跟着你过日子,一辈子发不了财!”

  是啊,在当今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文学再难受到人们的热捧,一个自由撰稿人靠那点微薄的稿费,已很难养家糊口了。更何况我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恐怕一直到老,我也许赚不到一笔可观的稿费。

  但我坚信: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读书的提升。自1997年3月以来,先后有1000多篇新闻作品、散文,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散文选刊等50多种报刊杂志上刊发。作品曾多次在中省市报刊杂志上获奖。

  漫漫人生路,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作支撑,我活着物质上虽然不富有,精神上却很充实,过得有点滋润,活得有些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就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