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山中岁时》
来源:本站 | 作者:项丽敏  时间: 2019-11-26

  MAIN201911260843000499220011466.JPG

  《山中岁时》

  作者:项丽敏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ISBN:978-7-5461-8486-9

  定价:49.00元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人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也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诗。

  本书按照二十四个节气为顺序,从立春开篇,到大寒收尾,书写黄山脚下一个叫浦溪河的地方的四时变化、季节流转,每个节气包含三篇文章、一首小诗和作者精心拍摄的照片,将山中四时之美浓缩在一本书中。

  昨夜悄然无声的春雨、纷纷落下花瓣的玉兰、饭桌上的清明粿、雷笋和青菜薹,田野里盛开的山樱桃、金鸡菊、野蔷薇、打碗花,童年时候遇见过的萤火虫、红蜻蜓、豆娘、蝉,秋天金色的阳光、香气浓郁的稻田、静默的湖水和独具淸凛之美、埋藏着春天消息的冬。这一切是作者在皖南的山间村落游走时,从四季自然的指头采撷的浆果,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项丽敏长期生活在皖南太平湖畔,现居黄山北麓的㜑溪河边。写作散文、诗歌、童话,已出版《临湖:太平湖摄手记》《器物里的旧光阴》《闲坐观花落》《一个人的湖》等。多年来,作者每天行走于湖畔、村庄与山中,观察和拍摄其间的细微之美,视草木为师、为友、为亲人、为爱侣,一起呼吸、生长,感受时光的流转、四季的变迁,将大自然无时不在的启示与慰藉渗透在作品中,以沉静又充盈着灵性的语言润物无声地表达出来。

  目录

  立春

  打春/3

  春讯/6

  微雨夜来过/8

  雨水

  水浇春/12

  梅见月/15

  下雨的日子/18

  惊蛰

  万物生欲动/22

  美是邂逅所得/26

  青菜薹之味/28

  春分

  枝头花历乱/33

  春蝉鸣/36

  晚樱/40

  清明

  遍地艾蒿/43

  雷笋季/47

  湖水涨落/51

  谷雨

  覆盆子山谷/55

  山樱桃之味/59

  金鸡菊和野蔷薇/62

  立夏

  立夏节/69

  乡村布谷/72

  菖蒲的生日/74

  小满

  小满田野/78

  一年蓬与车前草/82

  静夜有声/86

  芒种

  芒种之后是梅雨/90

  蛇床/93

  芭茅花/96

  夏至

  夏至与仲夏节/100

  打碗花/106

  鱼腥草的气味/108

  小暑

  出梅入暑/112

  苎麻的村庄/115

  伏夏的河/118

  大暑

  六月心/125

  夏日田野的艳遇/132

  火烧云/137

  立秋

  夏天的最后一刻/143

  稻田守望者/148

  突然到来和消失的客人/152

  处暑

  喜欢你走在河边的样子/158

  从河边开始的生活/162

  红蜻蜓与色蟌/167

  白露

  水雾之美/172

  秋湖草滩/176

  临风听暮蝉/179

  秋分

  山中秋已半/183

  收获季/186

  上天的乐器/189

  寒露

  草木烟香/193

  晒秋/195

  五味子/197

  霜降

  拒霜花/201

  寒莓茂盛/205

  烧田/209

  立冬

  柿子树/215

  随时钓鱼的幸福/217

  腌酸菜/220

  小雪

  雾中/226

  山茱萸之果/230

  凛冬已至,雪还未落/235

  大雪

  清凛之美/239

  蜡梅开/244

  初雪/246

  冬至

  负冬日/252

  冻米籽/257

  冬天,以特寒为佳/261

  小寒

  杂木林与芒草/265

  湖边女人/268

  月明浑似雪/273

  大寒

  腊月黄天/277

  雪里已知春信至/280

  雪日访山/283

  前言

  父亲的历书

  我对节气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每年春节前,父亲进城办年货,必定要去新华书店买一本小小的历书。那历书真的很小,又薄,躺在父亲手掌上,红色的封面印着年份和生肖图。家里已有挂历了,父亲单位上发的,挂在堂前固定的位置,过去一天撕一页。在我看来,挂历和历书的内容差不多,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还要执着于购买历书,仿佛少了历书,这一年的日子就乱了秩序。

  历书放在父亲专用的抽屉里。抽屉里摆着与父亲工作有关的文件,是上锁的,但父亲时常忘记锁上,要么把钥匙随意摆放在桌台上。临睡前,父亲会拿出历书看一眼,拿笔做记号,在空白的地方写几个字。趁父亲不在家时,我打开抽屉,找出历书翻看,真让人失望,从头看到尾,无非是当天在菜园子里种了什么,收了什么。

  做记号的地方大多是节气日,比如清明,会在下面“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的一行字上画道横线,再画一个箭头,写上“有雨”。对父亲来说,历书就是他的农事日记本。

  父亲翻看历书时,时常会和灯下做针线活的母亲聊两句。

  “快打春了,把土豆种拿出来,看芽发得怎么样。”

  “过两天立夏,把地里的豌豆摘一点,割块腊肉煮豌豆饭吃。”

  “要立秋了,跟卫东打招呼不要下河洗澡。”

  “明天是丽敏的生日,刚好霜降,给她煮碗溏心蛋早上吃。”

  父亲说出这些节气名时,我脑子里就会出现一扇门,与节气对应着的一扇门。每扇门的颜色都不一样,门里的光线、气味也是有区别的。我们从门里穿过,到达另一扇门时,仿佛只是一盏茶的工夫,又像是一次漫长的跋涉。

  临近元旦,堂前的挂历就只剩可怜的几张纸了,每撕去一张,心里会一紧,觉得过去的日子都作废了,转眼间,一年就成了空白。当父亲再次拿出他的历书,一页页地回翻,这才踏实下来:过去的日子仍旧在历书里储存着,一年四季的每一天,耕种的,收获的,都能在历书里找到痕迹和依据。

  新历书放进父亲的抽屉后,旧历书就被母亲收藏起来,按年头的顺序叠在一起。好在历书很薄,不占地方,即使如此,也装满了一只木头匣子。

  梅雨季过后就是乡间晒霉的日子,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头匣子,取出旧历书,摊晒在院子里。有次回家,随手抽出一本,翻开,在立春的节气日里看到父亲褪色的字迹:丽敏回家,挖荠菜,包饺子,给我织毛衣。看封面,历书是一九九○年的。那年我刚出校门,沉迷于厨艺和编织,并不知道后来会走上写作的路。

  而立之年我开始了写作生活,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后,转向了乡村风物和自然随笔的书写,心里有个模糊的愿望:要写一本和植物、节气、农事有关的书,献给父母和家乡。这个愿望像一颗很久以前埋下的种子,在读到苇岸的未完之作《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后,苏醒过来,在我生活的太平湖畔,在浦溪河边,开始了秘密又缓慢的生长。

  这本书除了散文,还收入了我的诗歌和摄影作品,它们是自然之神赐予的礼物,也是我的心灵图景。我在四季草木间行走、观察、拍摄、写作,是想通过这些寻找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在光阴的迁徙中迷失,让精神安宁自在,拥有一个不可被岁月掠夺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