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桑干河畔戏韵长
来源:本站 | 作者:王芳  时间: 2019-09-03

  

  历史悠久的山阴

  七月,第二届山西戏友戏迷戏曲保护论坛在山西朔州市山阴县举办。作家丁玲写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大家知道了这条河。每年桑葚儿成熟时,这条河就会断流,所以人们叫它桑干河。上游在朔州马邑村,汇聚了元子河和恢河之后始称桑干,之后蜿蜿蜒蜒从西向东,流经山阴、怀仁、大同等地,出山西入永定河,最终注入海河。它是山阴的母亲河,也是朔州的母亲河。

  艺术家和戏友戏迷们来到山阴县桑干河采风。站在桑干河湿地的观景台上,盛夏,也有凉爽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鼓荡着衣襟,也涤荡尽身体的浊气。极目四顾,满眼葱绿,万年的河流沉默不语,而那些树木以及树木之畔的房屋却有着各自的语言,诉说着山阴的历史。

  山阴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宇告诉我们:这个地处翠微山之阴坡、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的边陲小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大禹治水曾登临夏屋山,并筑汪陶城;赵武灵王登黄华而胡服骑射;李牧镇守雁门,大破匈奴;蒙恬提兵三十万筑马邑,直逼大漠深处;汉高祖亲征匈奴,越勾注驻广武,脱困白登;卫青、霍去病、李广驰骋雁门关长城内外;杨家将与辽交战;明置重兵镇守三关。尤其在明代,这里竟走出了六名进士、二十三名举人、五百名“国子监”、一百五十名贡士,有成文、郭登庸官至辽东、陕西巡抚,有三代帝王师的王家屏,有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宋伟。这些文人武将,为山阴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文武兼备,山阴有自己的骄傲之处。

  弘扬山西戏曲

  论坛会聚了许多关心山西戏曲的人,除了山西响当当的名家名角,还有很多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戏友戏迷们。这些人平时分散在山西各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戏曲,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一腔热血为戏曲奔波。这些人中,有倾一人之力建起山西戏曲博物馆的商人,有几十年为蒲剧奔波的银行高管,有整理出版上千本晋剧老剧本的太原艺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有愿意为戏曲人无偿服务的医生,有努力传承非遗的一家子,有赞助这次活动的嘉和酒店,有努力促成两届戏曲论坛的师善教,还有山西赫赫有名的两位“梆子厅长”——曲润海与郭士星。

  曲老说:山西戏曲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正规军,一支是游击队。正规军很重要,游击队指哪儿打哪儿,这些年为山西戏曲做了很多事情。我们欢迎更多人为山西戏曲的发展出力。面对山西戏曲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在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每个人的历程都是一把辛酸泪,为之倾尽所有、辗转反侧,力图寻找戏曲发展的途径。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源于对博大精深的戏曲的热爱和虔诚。在弘扬戏曲的路上,大家一起走着,并不孤单。

  桑干河畔的锣鼓铿锵

  《梆腔情韵,唱响山阴》戏曲晚会会聚了山西四大梆子各路名家,也汇聚了各项非遗项目。

  夜晚的山阴河阳广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电视摇臂像是对观众一次次敬礼,不停地掠过人们的头顶,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

  北路梆子的杨仲义、成凤英、吴天凤,亮嗓开唱,使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陶醉。远在运城的吉有芳来了,传统蒲剧《表画》生动活泼。远在晋城的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陈素琴来了,一曲上党梆子戏歌《沁园春·雪》回肠荡气。王晓萍带来曲润海先生改编的晋剧《富贵图》,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罗罗腔、朔州大秧歌、孝义木偶等小剧种同样让人欢喜不已。当主持人报出“晋剧皇后”王爱爱时,现场掌声欢呼不断,王爱爱一曲《四月里》,唱醉了夏风,唱醉了桑干河边的所有观众。山阴人以能听到八十岁的王爱爱一曲演唱为荣。

  历史上,唐代有梨园,后来有了参军戏、傀儡戏、金院本、诸宫调,到了元代发展成元杂剧,戏曲就这样诞生了。昆曲的全面兴盛之后,梆子结合全国各地土戏歌舞,发展出一个梆子的大家庭。戏曲逐渐演变出几百个剧种,开出一个百花园。在百花园中,山西占了很大成分,曾获得戏曲大省的称号。

  桑干河边人们逐水而居,保持着旧时繁盛的记忆,这里充满了梆子腔的鼓板铿锵,人们和诗以歌,以歌带舞,以舞倡演,以演实现高台教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戏曲没有缺席。当渔樵耕种之后,在河边坐下来,亮出家什,锣鼓敲起来,丝弦响起来,吼它几嗓子,唱给神,唱给河流,唱给先祖,唱给自己……

  令人感动的戏曲人

  有一些人,他们为戏曲奋斗了一辈子,虽已步履蹒跚,却依然活跃在为戏曲奔走的前沿。

  田永国,七十二岁,是《走近大戏台》最早的创办者之一,主持戏曲节目几十年,在这次晚会上担纲主持人,依然游刃有余,十分精彩。

  孝义木偶戏的刘金利,七十六岁,举着木偶活灵活现在舞台上奔跑跳跃,惟妙惟肖。她就是热爱木偶,不想让木偶戏失传,让全家人都从事了木偶戏。木偶活了,她也老了。

  来自运城的王思恭,七十三岁,作为银行高管却为戏曲倾尽了一辈子心血,写过剧本、评论,导过戏,至今依然奔波在推动蒲剧发展的第一线。

  北路梆子吴天凤、“小电灯”贾桂林的女儿,七十三岁,贾派艺术传人,其嗓音甜美透亮,至今活跃在演出一线,深受晋北观众的喜爱。

  著名艺术家王爱爱,八十虚龄,没有架子,不要报酬,只要是传播、弘扬戏曲的事,她都会参加。演出归来那天晚上,已经零点了,她说:餐厅和酒店服务员们不能去现场看,咱们就唱给他们听吧!于是,没有音乐、没有行头,名家们一字一眼、一戏一腔唱给那些年轻的孩子们。夜晚的嘉和酒店却掀起演出的高潮,孩子们把手都拍肿了。

  郭士星,八十虚龄,当年的梆子厅长之一。老伴生病,自己也生着病,但依然出行为这次活动加油。当他拉起熟悉的旋律,那些年的往事涌上心头。他说,看到曲润海先生八十多岁,依然到处写本子、看戏,为戏曲呼吁,他也只能挣扎着为戏曲奔走。想到山西戏曲的现状,想到自己从小就热爱的戏曲,老人哽咽得说不下去了,参会的人都热泪盈眶。

  曲润海,八十三岁,梆子厅长之一,曾是原文化部艺术局老领导,退休后自称“三外闲人”,可他一点都不闲。搬着小板凳一个台口一个台口地看演出,为小演员们创造条件,看到好苗子就为他们发声,为山西文旅与戏曲的结合写下几十个戏曲剧本,仅今年,以他的剧本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就有三个。他可以不要报酬,也不计较人们利用他的名头,只要是戏曲的事,他就无条件支持。在活动结束回程的路上,他说,应该问问山阴县,我们能为他们做些啥事情。

  看看这些老人,我们谁还好意思说自己的辛苦,谁还敢有埋怨之声?如何保持山西戏曲历史地位这个话题,任重道远,每个热爱山西戏曲的人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