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登沙河杯纪实报告文学优秀奖】张良,将人
来源:东北作家网 | 作者:莫永甫  时间: 2016-09-09

 


 

张良,将人生活成“经典”(节选)


上篇
前30年当兵、演兵,为兵塑像。
张良的艺术之路一
红色经典《董存瑞》的诞生
 
1948年,中国大地上的两幕场景
 一幕发生在辽东下马塘。
1948年,辽东大山深处的下马塘,一派欢乐的气氛洋溢在千家万户。东北野战军独立208师一部来到这里,农民被组织起来,少年们也被组成了儿童团。部队的宣传队在小镇上排演着小秧歌剧《兄妹开荒》和《锯大缸》。人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
15岁的少年张庆铸成天围绕着宣传队转,哪儿有演出就到哪儿看。火热的生活强烈吸引着张庆铸。后来整天缠磨着宣传队长,吵着、嚷着要当兵。宣传队长和其他队员也都很喜欢他,但因年龄小,一直没同意。为了表示自己参军的决心,同时也为了瞒过家里,张庆铸请代课老师为自己改个名字。代课老师拿了一本字典,让张庆铸闭着眼睛摸,一摸摸到了汉朝名相张良的名字,张庆铸因此变成了张良,并如愿以偿地到了部队,在卫士剧团里当了个小演员。
 一幕发生在河北的隆化。
 1948年5月25日下午,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发起了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部队准备向隆化中学发起攻击时。突然,敌人的轻、重机枪的火力从右侧横扫过来,立刻把部队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点是右前方150米的桥形碉堡。连接隆化中学北大门有座横跨沙河的桥,已被敌人构筑成桥形暗堡。炸掉这个"拦路虎",只能寄托执行爆破任务的战士。两个战士跃出壕沟,一个抱着炸药包,一个在后边掩护。爆破手到了桥下却急得团团转,原来那个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办法放置炸药包。这时,总攻时间到了,冲锋号吹响了。突然,爆破手猛地托着炸药包,拉下了导火索。一声巨响,桥被炸塌了,敌人机枪哑巴了。
舍身炸碉堡的爆破手是闻名全中国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时19岁。
1948年参军的张良,并不知道当年发生在河北隆化的这一幕,可7年后,却是他为牺牲的英雄演绎了这经典的一幕。
1955年张良的命运因英雄董存瑞而改变
自1948年参军后,张良随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沈阳一解放,他当上了军鼓手,又随部队南下加入了平津战役,并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随军乐团参加了开国大典。朝鲜战争爆发后,张良作为文工团员,随第一支秘密入朝的部队开赴前线。他除了照料伤病员外,还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战地宣传,为志愿军战士们演出新编的歌曲和快板书。18岁的他在战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初,北京的舞台正上演话剧《战线南移》,张良在其中饰志愿军战士何玉成。那机灵俏皮的摸样被台下的一双眼睛盯上了,这一看,中国产生了一个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人们说命运,这就是命运。
看上张良的人是谁,新中国的著名导演郭维。
在今人的眼中,认识郭维的人很少了。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郭维是大名鼎鼎,鼎鼎大名。为什么?那时有一部著名的电影《智取华山》,家喻户晓,谁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郭维。
此时的郭维,供职于长春电影厂。
郭维到北京来选演董存瑞的演员。
国家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决定将董存瑞形象搬上银幕,由赵寰、董晓华与中南军区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丁洪成立剧本写作组。电影剧本完成后,国家电影局将拍摄任务交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由导演过《智取华山》的郭维执导影片。
郭维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始挑选演员,几经周折也没有合适人选,这次到北京看华北军区文工团的演出,意在挑选出演董存瑞的演员。无意中发现的张良,身上的那种嘎巴劲,一笑一个酒窝、农村的嘎孩子的感觉一下打动了郭维。郭维知道,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就是有股嘎巴劲。张良身上流露出来的正是与董存瑞相同的东西。
交谈之中,郭维了解到张良的经历和董存瑞相似,相貌也和董存瑞相似,性格也有相似之处。还参加过各种演出,有一定的表演经验。这样的一个人,是扮演董存瑞的绝佳人选。带回电影厂一试镜头,果然满意。
《董存瑞》让张良缘定今生
张良成功演了“董存瑞”之后,马上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也收到很多人的来信。来信大都是鼓励和赞扬的话,只有一封信毫不客气地批评。批评张良演了《董存瑞》后骄傲了。
谁在批评张良?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静珠。
 王静珠对张良的批评,是感情上的反弹琵琶,他们从此情定今生。

董存瑞形象的成功扮演,让张良感受过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风光。也让张良成为了扮演战士的“专业户。”
1957年,文化部评选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中,张良凭借《董存瑞》中的突出表演而获个人一等奖。1962年主演影片《哥俩好》,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62年,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张良以很高的选票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在颁奖大会上,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席了颁奖大会。周恩来总理还亲切地对张良说:“你演得像个战士!”为张良颁奖的是当时的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奖品则是由老舍先生题字、被镶在一个大镜框里的奖状。
老舍先生的题字是:
气壮肩双虎,男儿斗志昂。
都夸哥俩好,应胜汉张良。
《大众电影》第二届百花奖 “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张良同志。
1963年5月   老舍题。
张良说:“我的前30年都在演戏。概括起来一句话:“当兵,演兵,为兵塑像。”
之后,张良的艺术之花开始绽放在导演的舞台上。

下篇
后30年导演,做首开先河的旗手,勇闯禁区的勇士。
张良的艺术之路二
放弃军籍南下广州之谜
1993年第06期的《当代电影》,名为祁海的作者发表了一篇文章: 《“张良现象”的启示 》。
文章说:近年来,正当不少导演拍摄的电影因被观众冷落而亏损累累之时,在80年代才当导演的张良,却接连执导了三部低成本、高票房的南国都市电影,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拳声。《雅马哈鱼档》开市大吉,售出215个拷贝,赚纯利117万元;《女人街》生意兴隆,售出161个拷贝,赚纯利63万元。《特区打工妹》收入颇丰,售出拷贝171个,赚纯利46万元。经全国广大观众投票,张良的大名荣登“新时期影视十佳导演”的金榜。
广东的影评家也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岭南电影艺术家振臂呼唤“南国都市电影”,早年因饰演董存瑞而获国家文化部优秀演员一等奖的著名演员张良,率先推出的《雅马哈鱼档》获得了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等大奖,之后又锲而不舍地推出了《女人街》、《特区打工妹》等。在华南影坛引发了关于“南国都市电影”的大讨论,并与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相呼应。“张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及开朗明快的艺术风格,占据了“南国都市电影”的重要地位。
本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人,后来下放到了本溪的张良,是怎样来到广州的?又是怎样由著名演员转行为一个名导演的?
张良平反后,来到北京等着八一厂落实政策。本来也有重穿军装的机会,但当时炙手可热的江青曾问部队负责人:“听说张良要去你们那里?”部队负责人回答:“是,想调他为战士演戏。”江青不高兴地说:“张良不能扮演我军战士。”
就这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堵塞了张良重回部队的路。
恰在此时,珠江电影制片厂闻讯赶来“挖”他这个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代名演员,张良因而来到了广州。
张良的这个选择,可清楚地看到张良对艺术的执着和人生的信念。
他要坐等落实政策回八一厂,是完全可能的。恢复军籍,他将有一个很美好的个人生活环境,很多人的现实证明了这一点。但张良不想坐等空耗艺术生命,他想要的是工作,想要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一些艺术的创作,多一些艺术的足迹留给后人品味。
他做到了。他导演了多部影响深广、轰动一时的影片,有的可以和他主演的《董存瑞》一样成为经典。
他的艺术生命也因而延长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
再看看其他一大批复出后的著名演员,不少人的艺术之路也就止步于复出之时。比较之中,很是欣慰于张良的选择,很是欣慰于张良对艺术的执着。
有人会问,到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张良怎么中断了自己的演员之路,改行做了导演呢?
把自己逼上名导演之路
1978年,阔别银幕12年后,张良又踏上了“当兵、演兵、为兵塑像”的历程。第一个角色是陶金导演执导的故事片《斗鲨》中的侦察排长郭东山。此时张良已45岁,扮演的则是20岁的战士,发福的身材让张良自己都不满意。
1979年在电影《挺进中原》中,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张一邀请张良出演一位炮兵营长。经一番犹豫后,张良想通过此证明自己能否走通扮演我军高级别领导的戏路,他答应了。等看到银幕上自己的形象时,张良对再扮演军人的戏路彻底失望了。他说:“我已经发福了,这形象不行,不是我想象中的军人。”张良决定放弃演戏。
放弃就意味着重新选择。
张良的选择是什么?
是导演。
可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当一个导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从场记、助理、副导演再到导演一步一步地走来。
张良虽说在卢珏和陶金两位大导演的作品《枫树湾》和《斗鲨》中当过副导演,但修为毕竟时日尚浅。
不服输的张良又和自己较上劲了。
他知道,自己要当导演,没人会提供剧本。怎么办,自己写剧本。
1980年,张良和太太王静珠到苏州体验生活,他们共同创作了剧本《梅花巾》。张良希望据此开拓当导演的新路。
张良没让人失望,充满江南特色的《梅花巾》上映后备受好评,甚至被立刻送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参展。
新中国第一次表现个体户的电影《雅马哈鱼档》是怎么拍摄的呢?
2008年,张良从艺60周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对他有个专访,并于这年的11月27日报道,标题就是《“董存瑞“张良转当导演 揭秘【雅马哈鱼档】》。
《羊城晚报》的报道揭示了张良拍摄《雅马哈鱼档》的初衷: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捕捉时代的脉搏。
《雅马哈鱼档》后来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张良由此成功转行成为了导演,并开启了南国都市电影的先河。之后,又连续拍摄了《女人街》和《特区打工妹》,刮起了一股南国都市电影的旋风。
后来的《少年犯》、 《白粉妹》 、《逃港者》等三部电影,构成了张良导演的另一道“特殊风景线,”与其南国都市电影互相辉映。

题材的创新,手法的创新,构成了张良执导电影的特色,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张良的艺术生命在导演的路上一直延长到1996年,此时的张良已63岁了。
张良老了,但他的艺术不老。
2010年12月31日,张良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殊荣。
张良历时60年的艺术人生,演战士演成经典,当导演当成经典,自己也活成人生的经典。

 


作者简介:莫永甫:生于1959年,现在供职于本溪日报社。主任记者,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