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王若楠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16-05-06

   


 

    王若楠,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文联文学创作所专业作家。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政协哈尔滨第十一届委员、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协委员及哈尔滨市党代会代表。

    九十年代起在国内及海外多家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现实主义创作的思考》等多篇、小说《哥们儿的独舞》等多篇、诗歌《松花江——母亲江》等、散文《冬天里的尴尬》等三十篇,报告文学《考查报告》等多篇,约95万字。其中出版的随笔集《沟通与对抗》,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好评,成为2008年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之一。自1999以来,曾获得《当代中国》优秀文学评论一等奖、“天鹅文艺大奖”等近十几项国家、省、市级奖励。其创作关注青年人的生活,关注当代社会,尤以散文、随笔、评论见长,并拥有大量的青年读者,作品在国内影响广泛,被称为国内最有个性的青年新锐作家之一。

    著有散文集《沟通与对抗》,散文《变迁》、《作家素描》,随笔《讲述老百姓人生故事的人》、《普通的生活画卷》、《东北作家侧记》、《王老师的幸福生活》,评论《叩问苍天》。


作品赏析:

    文学的温度
 
    阔别十四年的鲁迅文学院——我又来了。
    上次来鲁院是我刚到《小说林》编辑部当编辑没两年的时候,主编送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来鲁院进修,在那短短的四个月里,年轻的我认识了很多作家,知道了很多事,想了很多关于文学的问题,听到了众多优秀老师的讲座。我的那些同学们,如今大多活跃的中国文坛上。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是那样的温暖与别致。
    十四年之于我,发生了很多事情,恋爱、结婚、生子、调换工作,几乎我人生里所有的大事都集中在这短暂又漫长的十四年里。再次走进鲁院,扑面而来的,竟是那些温度还在的十四年前的回忆——我以为我已经忘记了的那些关于文学、关于友情、关于课堂的记忆,一幕一幕闪回,那时候我的那些同学们,你们可好?想念你们!
    嗯,十四年,我对文学的温度也还在,本来忐忑的心,想到这儿总算略微平静了些。今天的鲁迅文学院,已从八里庄搬到了芍药居现代文学馆的院子里。初来的三月和十四年前的那个三月,温度还是相近,院子里那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和干枝上,也找不到一丝春的味道。但我深深知道,未来的四个月又会是一段别致而难忘的时光。
    我的宿舍在412,我想,这个数字我将终生难忘。我的左邻是来自重庆的年轻女诗人西叶,她是第一个来我房间的人,她呼闪着漂亮的眼睛说,你的门开着,我来串个门。我感受着她的善意,也感受着她慢慢散发出的诗人情怀。我的右舍是来自武汉写小说的谢络绎,漂亮得让人不敢直视,她说,我去年去过哈尔滨,好冷啊,你们那的马迭尔冰棍真好吃。我感受着络绎的直率,也感受着她对小说创作的执着。那个不断夸赞我的来自陕西的薛晓燕,我感受着她的独立的性格,也感受着她文字里透出的平和细致。来自安徽像风一样女子的八零后妹子张尘舞,是全校师生都喜欢的,我也不例外,我感受着她身上温润如玉的品性,也感受着她敢做敢为的率性。我想,我们应该会成为朋友,一如十四年前,三人一间的鲁院宿舍里的女生们一样,寒暑变幻,友情不变。慢慢地,在鲁院的课堂上、宿舍里、图书馆里、篮球场上,越来越多优秀的女子们如精灵般一一闯进我的眼睛,我惊叹于她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感慨她们那让人羡慕的脱俗的灵魂。我是如此的幸运,在这里遇见了她们,和她们成就一段别样的缘分。
    还记得第一堂课是著名评论家白烨老师关于《文学新演变与文坛新格局》的讲座。这第一堂课,先生就从宏观的角度,给我们梳理了文坛的现状,从传统的期刊,到书商,再到网络文学,当今的文坛新格局,就在他行云流水般地讲述中勾勒出来。看得出,很多同学立刻就紧张起来,就像是回到学生时代,整堂课,大家都在努力地记,努力地听,努力地消化,课下努力地交流。接下来叶舒宪、阿来、周熙明、李敬泽、王勇、吴国胜、叶小文、梁鸿鹰、欧阳江河、欧阳自远、过常宝、扬之水、程郁缀、施占军、张胜友、高洪波、王兆胜、马建堂、孟繁华、胡平、李洱、顾建平、白描、成曾樾、欧建平、张柠等等文学大师、著名科学家、著名学者纷纷来院或讲座,或座谈,他们或谈文学,或谈经济,或谈探月工程,或谈宗教,或谈哲学,或谈音乐,或谈舞蹈,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先生们的学识、风度、学养和信手拈来的对各自专业领域的精彩解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且难忘的记忆。
    时间也就在这些大师们的讲座中渐渐过半,院子里的玉兰花来了又走,小花园里的梅花开了又落,那两棵桑椹树也开始播撒它的果实,在那甜丝丝的桑椹里慢慢的升起了一丝淡淡的离愁。对文学敏感的人,对情感同样敏感,大家心照不宣地一起回避着它,但同时,大家也深深地知道,离别的时刻并不远了。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我们欣喜过、愤怒过,哭泣过也微笑过,我们散过步、打过球,喝过酒也摔过跤,在共同的文学理想面前,我们除了有 “同窗之谊”,更有“同道之情”。未来的文学道路上,我们定会彼此珍惜,彼此鼓励,彼此扶植,彼此诉说,也彼此安慰。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我们是因文学的温度聚在一起,那么就把这温度别在颈上吧,作为离别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