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王十月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16-02-01

 


    王十月,本名王世孝。1972年生于湖北石首,2000开始发表小说·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发表长中短小说、散文二百余万字。出版发表有长篇小说《烦躁不安》《活物》《31区》《大哥》《无碑》共五部,出版中篇小说集《国家订单》,散文集《总有微光照亮》,短篇小说集《成长的仪式》各一部。众多作品入选《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等选刊及几十种年度选本。连续三次入选"中国当代最新作品排行榜"。两次入选"中国散文学会年度散文排行榜"。一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无碑》入选中国日报评选"2009年度10大好图书","过去十年中国文学十五部佳作"(排第九名)。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新人奖,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五四青年奖。中篇小说《喇叭裤飘荡在1983》已拍摄成数字电影并在中央六台播出。由《国家订单》改编的同名胶片电影即将开机。2011年,在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评选中,王十月的《无碑》以第46位的身份进入备选作品名单。


作品欣赏:

    我想做怎样的小说

    我想做怎样的小说,若是5年前这样问,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复。
  
  我写小说,原是一种随手的记录,绝没有要为了一个什么,没有要把笔下的文字挤进文学殿堂里供奉的想法。其时在工厂打工,每天重复着单调而机械的工作,对未来也看不到希望,而内心却又是丰富的,于是就随手写一点东西,不过是一些半文半白的文字,算日记吧。工厂里一个做饭的四川女工生病了,风湿,被不幸治死。女工临终前,身边除了工友,并没有一个家人。女工流着泪,声音微弱,说她不想死,说她有爱她的老公,有可爱的孩子。后来,女工流着泪,竟唱起了当时流行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女工走了。工友们哭成一团。这件事,让我不安。后来,我把这一细节,写进了我的第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文字中,这就算是小说了。小说完成,只在工友间传阅。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投了出去,居然发表了。后来,我才知道,居然有所谓“打工文学”一说,而我这样的打工仔所写的文字,是被称之为“打工文学”的。
  
  这样也很好,我很乐意用我的文字来记录我们的生活。
  
  就这样,稀里糊涂写了几年,也发表了一堆作品。才知道,在一些人眼里,所谓“打工文学”,是多少带有一点歧视意味的,是被降低了文学标准的照顾,于是就有了一些不甘,想和别的作家站在同样的平台公平竞争,而不是被人看成是对弱势者的施舍。于是,我在所谓的“文学性”上很是下了一些功夫,也得了一些喝彩。但这喝彩,终究会让我觉得失落。我迷失了方向,觉得这样的作品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段时间,我常自问,我想要做怎样的小说。
  
  带着这一问题,我一直在寻找。不停肯定自己,又否定自己,然后再肯定,再否定,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写作的根由上来,我最初之写作,并未有要当一个作家的愿望,也没有要将文学变成一件艺术品的理想,我不过是经历了一种生活,我看见了,听见了,经历了。然后,我在思考,努力看清眼前的这生活,并从中发现什么。我写作,不过是我与这世界沟通的工具。既如此,我何必在意笔下写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文学,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决心回到这一朴素的起点,抛弃了过去实验过、迷恋过的那些“文学”的东西。我更看重的,是我说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而这一选择,日益坚定,并成了我的文学信仰。
  
  读到一段话,鲁迅先生的:“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我喜欢这句话,我也写不来那种消闲的小说,也不想写那样的小说。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大抵说关注现实是报告文学家的事,小说家没有必要对现实哭天喊地。这话出自我十分喜欢的作家之口,让我很是愕然。我想,有一些小说家关注现实,还是必要的吧。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人,总不能对我们所处的这纷繁复杂的现实无动于衷、视而不见作假寐状。当然,作家有许多种,文学也有许多种。只要于世道人心有益的,都值得敬惜,但总要有那么一些人,做一些笨的工作,用文学的方式,书写这一时间段的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