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杨晓敏:探寻人性河床中的宝藏
来源:本站 | 作者:杨晓敏  时间: 2015-10-30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年轻女作家乔叶如同散文界的一匹黑马,亮相文坛便惊艳四座。她的散文,用散文界评论家言是:“文笔细腻独特,清新隽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有着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样化的题材统摄在机敏的基调中,蕴藏着准确动人的知识内省。”多年的散文创作之后,大约在2001年以后,乔叶开始转型小说创作。小小说,短篇,中篇,长篇,在小说这个文体领域里,乔叶越发如鱼得水。近年来创作势头甚猛,其作品屡次登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大刊名刊,获得鲁迅文学奖及人民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乔叶也因此被称为河南文坛的“紫色牡丹”。
    数年的散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乔叶在散文中的优势无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她的小说创作中来。乔叶的小小说,题材宽泛,有婚恋有亲情有亲子,也戏说今古传奇,她写的《新白娘子传奇》等以一名现代人的视角,对昔日传统故事进行重新诠释与解读,观点新颖而大胆,可谓一种勇敢的新尝试。无论哪一种题材,乔叶写来均能得得心应手。
    婚恋情感,是文学一大永恒母题,是多少写作者,尤其为女性写作者热衷。两个人恋爱结婚,普天下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两个字恋爱》,却能于平中见奇,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视线,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细读其实不难发现,乔叶的新瓶里装的不过是一壶老酒。婚姻是一座围城,没进去的渴望进去,进去的又渴望出来。婚姻如鞋,只有穿过的人才知道。乔叶的这篇小小说,用了两个字模拟一对红尘男女来践行婚姻里常见的三种方式:相爱过程中彼此保留个性完整,自由爱;相爱中生死相依完全不要自我;第三种是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唯一,每个人一生都有数种选择的可能性。无疑,这三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婚姻当事人自己的追求与感受。
    乔叶的《两个字的婚恋》妙在这种形式的新颖,将寻常的婚恋情感题材以两个字的婚恋变迁来演绎,寓生活哲理于极富情趣与形象的故事中,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走不尽的桥》写了一段年轻人的恋爱故事。心怀美好向往,渴望过一份惬意舒适的日子原本没什么可指责,但若把婚姻当成一种获取幸福的捷径与跳板,这样的幸福自然不会长久。如这篇小小说的年轻女主人公一样,从与富家男友相恋的最初,就抱定“桥归桥,路归路。桥既然是桥,就总有一天会走过。如果把桥看成是路,那害的才是自己”的这样一种想法,在与男友交往的过程中,尽管男友对她百般呵护宠爱,她始终无法付出真情真爱,直到最后两人分手,“桥”的使命算是正式完成。可男友离开之前的一席话却让她莫名地难过:“以后别再借桥用了,要学会自己游泳。”原来,那位一直被她当“桥”来利用的男友什么都知道。那样一份真爱最终败在世俗功利面前。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年轻人的婚恋观也无可避免地受到金钱物欲的冲击,在这个越来越浮躁功利的社会,真挚的爱情逾发变得珍贵稀缺。何为真正的幸福?年轻人又该拥有怎样的婚恋观。这篇小小说,寓批判于不动声色,寓教育于脉脉温情,给人以思索与感悟。
    与母爱的细腻温柔相比,父亲的爱一般显得粗犷而深沉,现实中,大多数父亲因不擅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情感,因而也常常造成与子女的误会,继而引发父女父子间的战争。《父亲的请贴》这篇作品写得真实而真诚,读来尤为动人。
    女儿因为男友来家时受到父亲的无端冷落而愤然离家,大半年不归家,婚期临近,女儿大笔一挥签好一张结婚请贴,算是与父亲的和解。婚期前一天,天降大雪,父亲在那样的大雪天清扫出一条从女儿单位到家的路,也扫出一条通向女儿心扉的路。那条路,被倔强的女儿视为父亲邀请她回家的请贴。这个比喻用得妥贴而巧妙,让人读来心生暖意。
    文贵真诚,情感文章更是如此,文字可以不华丽,故事可以不曲折,但一定要注入真情实感才会打动人心。就如这篇小小说的末尾,女儿顺着父亲清扫的路一路回家,看到父亲的表现是这样的:“父亲就站在院子里,他不回头,也不搭腔,只是默默地、默默地掸着冬青树上的积雪。”父女之间的心结解开了,父亲的这种表现既符合父亲这个人物的性格,又透出父亲那份深沉的爱——那一份倔强的温柔。
    作为一名女作家,乔叶下笔有着独特的细腻与温柔,蕴含着一份关注世间百态的悲悯情怀。对乔叶而言,生活就是一个精彩的万花筒,随便采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可入文。在乔叶的笔下,有爱情里的悲欢离合付出与算计,也有亲情世界的误会与和解。寻常人生,苦辣酸甜,若只浮于表象的描写,而不注重对人性的洞察与挖掘,其文字也便失去了文学的应有之意。乔叶显然注意到这一点,从散文写作中的如鱼得水到小说之路的开拓探索,在文学这条路上,乔叶用自己的勤奋印证自己的文学才情,也以自己的文学成绩来反哺这份勤奋。
    文学的意义何在?这是眼下很多读者与写作者都在思索的一个命题。尽管这个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乔叶的答案却是让人欣慰钦佩的,她言: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拥有这样一份心态来生活写作,难怪乔叶笔下精彩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