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王立群:人贪如蝂何其悲
来源:本站 | 作者:王立群  时间: 2015-10-20

 


 

    唐代的古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有名的寓言小品《蝂传》,颇具漫画性。蝂是一种黑色的小虫,背部隆起的部分可背东西,这种小虫在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中是有记载的。不过,柳宗元笔下的蝂更具形象性。柳宗元写道:蝂这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在爬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东西,都背负在背上,昂起头继续前进,再遇到东西,再背负起来,然后昂起头继续前行。

    就这样,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爬行起来越来越累,蝂也不停下来歇歇。这种小虫背部很粗糙,因此物品堆积在上面也不会散落下来,结果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见了,可怜这种小虫,把它背上的东西拿掉。然而,它一旦能够爬行,又会像从前那样,继续抓取物体。这种小虫还有一个特性,特别喜欢往高处跑,用尽气力也不停止,最终是跌落到地上摔死。

    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意图很明显,主要是讽刺那些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官场丑态。柳宗元唯恐读者不能领会他的思想,因此接着还有一段议论,大意是说,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两眼放光,绝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这些东西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官位,怎样增加自己的俸禄,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依然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形象高大,号称能人,智慧却和蝂这种小小的虫子一样。真是太可悲了,太可悲了!

    柳宗元虽然批判的是人的贪得无厌,但毕竟还是借助蝂这小虫说理的,对财货的贪得无厌是人的本性吗?从一只小虫身上是无法推得的。齐人攫金的故事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金子想得快疯了的人,一大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收拾得人五人六,就一溜烟地跑去了集市。直奔卖金子的地方,二话不说,拿起金子就跑。你想想,这是在集市上,能跑得了吗?当场被衙役捕获。衙役也很纳闷,审问他说:“那么多人在那儿,你还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呢?”齐国人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我抢金子的时候,根本就看不到任何人,眼中看到的只有金子。”

    攫,就是夺取的意思。人们就用齐人攫金来比喻利欲熏心,见钱眼开,不顾一切,还经常使用更形象的说法:“攫金不见人。”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人的心窍,这就是利欲熏心。故事虽然讲的是人不是虫了,但这仍然类似一个编造出来的寓言。不过,成语中的确有不少是说人对于财富的疯狂贪婪,如贪财好贿、贪财好利、贪心不足、得陇望蜀、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的本性之中就有这种贪婪的欲望因子呢?

    先秦时期儒家大师荀子主张人性恶,坚决反对另一位儒家学者孟子的人性善学说。荀子讲: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出现了,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出现了,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了,礼仪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生而好利”,这种本性如果不加约束,顺其发展,就会贪得无厌、争抢掠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恶,并不是没有办法矫正,正是因为人性恶,所以更需要后天的师长的教育、法度的教化、礼仪的引导,这些方面,用荀子的话说就叫“伪”,就是“人为”的意思,就是努力约束之意。

    按照荀子的观点,人性中是包含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无可非议,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能够克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恶性”。对物质追求,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追求,如果“攫金不见人”,那显然就是违法了。如果只是顺从“生而好利”的本性,而且像蝂那只小虫一样,永不满足,得陇望蜀,那也很危险。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右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最痛苦的事情是总是不知足,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因此每一次发兵,头发双鬓都白了。”后人把“既平陇,复望蜀”缩略为“平陇望蜀”,也作“得陇望蜀”。从成语产生的背景来看,陇指陇右,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的东部;蜀指蜀中,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中西部。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得陇望蜀似乎还没有什么贬义,只是反映了光武帝刘秀永不知足的进取想法,不过后人多用“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这就是贬义了。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人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本能,必须能够驾驭人的本性,尤其是性恶的一面,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古书上经常讲“欲不可纵”,为什么呢?因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放纵起来,结果往往是欲壑难填,欲罢不能,纵欲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