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刘国强:她用眼睛聆听世界
来源:本站 | 作者:刘国强  时间: 2015-10-19

    在金钱翻手云雨的时代,许多有才华的画家毁于“利益至上”。思想灵活,朝向灵活,画风灵活,手法灵活,只要“钞票厚”,一切皆可改变。这改变玷污了灵魂,消解了才华,导致众多有可能登上众人瞩目的艺术殿堂的作品流俗折腰,坠入“行画”深渊。悲哀的是,“温水煮青蛙”,这些画家们已经步入与艺术渐行渐远甚至分道扬镳的安乐死墓穴,却浑然不知!

    与此相反,在当代中国画坛利益排污过大、伪艺术雾霾漫天翻卷时,人们欣喜地看到,杨霞的画作却吹来一股纯净的艺术爽风,清新、清丽、清爽,明丽通透,雅洁唯美,光芒四射!

    这是上苍的眷顾!

    杨霞四岁时因打链毒素中毒而双耳失聪,小朋友们不同她玩,同学们跟她拉开距离,邻居们同情的指点和善意的议论,都是她不能承受之重的负担。后来她费尽周折工作一段时间,自卑、心理压力过大的杨霞,多数时间只能与“独处”寂寥为伴,用眼睛倾听这个离她很近又很远的世界。可想而知,杨霞因听力而难入主流社会,该有多么痛苦?“听障”两个字,重锤一样狠狠地、一刻不停地敲打她的肉体和精神,生命中所有正常人不以为然、走平道一样的机会,对她来说则比登天还难!

    难入“主流”让杨霞痛苦不堪,她多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难入“主流”亦是杨霞因祸得福的机遇,因为,双耳失聪阻挡了她顺利溶入社会,同时也阻挡了利益潮汐的冲击和污染。

    她用眼睛听生活,拒绝“风尘气”。因为眼睛滤去杂音,只留下有用的音符,音质必然纯净。而那些纯质的表情和微笑,却被她精心珍藏起来,成为艺术作品的不竭的营养源。杨霞的作品感觉纯粹,若刚破土的嫩芽儿,里边有一汪水似的透明;似草尖儿上的露珠,清澈得似有似无;如刚刚咧嘴的花苞,惊奇无忧地看着这个世界。画作《墨荷》艺术清明如早晨,《翠鸟图》活泼似清泉,《牡丹迎春图》爽彻如黎明。

    她用眼睛听物象,只留下艺术。杨霞观察牡丹不是简单的观察它们的造型、结构、形态、色彩,而是与牡丹心息相通、脉搏同律,能感受到它们内在美仑美奂的肌理纹络,甚或毛细血管兴奋地汩汩流淌。能听到它们的呼吸,能感受到它们的心跳,能体察到它们的喜怒哀乐。起风时,下雨时,天阴时,光线强烈时,轻风吹拂时,冷暖交替时,蜂蝶嬉戏时,它们都有不同的表现。在沈阳世博园多天连续观察牡丹花,身边游人如云,混杂声浪哗哗奔涌,都与她无关。“失聪”这双手“咔”地关上大闸,把一切杂音和浊流拒之门外。画作《蜻蜓》“闹中取静”,《秋荷》平中求奇,《富贵牡丹》则只取生活的一叶轻浪。

    观察得太狠,杨霞常常步入化境,仿佛从牡丹花丛中听到白描线条,听出彩墨缤纷流馨的味道,听出花移画卷的妙曼和灵动。

    她用眼睛听笔墨,风正一帆悬。线是感觉灵敏的神经,墨是激情喷涌的源泉,染是呼吸有度的肺叶,彩是浪漫舞蹈的才子佳丽。她的构思、构图、线条、色彩、点染、皴擦,所有艺术语言都是单一的,又都是多元的。这单一在于心无旁骛,这多元在于齐力繁荣。落墨果断毫不犹疑,设色大胆杜绝面和心不合,笔力破岩惊涛拍岸,冲浪高天,帆正船直。写意《荷泽牡丹甲天下》,用破墨表现岩石,苍劲古拙,用焦墨表现花杆,老辣威猛,用流畅的线条勾勒表现有节的约束和界定,用没骨抵达内在的恣肆喷涌及绽放,彰显画家非同寻常的心力和艺术表现力。

    她用眼睛听意境,去伪存真。她的画作释放别致而新鲜的信息:面对同一片杂花林,众人任其生长。杨霞却独具匠心,将各种花木移植分类,我们才看到清一色的玫瑰花,清一色的牡丹花,清一色的百合花。正是这少见的单一和纯雅,将宁缺勿滥的“减法”进行到底,貌似水波不惊,实则摄魂掠魄,使杨霞作品跳出俗界,营造独有的艺术氛围,抵达净眼净心净觉的艺术境界。

    面对庞杂的生活和眼花缭乱的缤纷世界,杨霞却去浊留清,从微观入手,从树上只摘一片叶,从泉中只取一滴水,从身上只拔一片羽,这就够了。因为,本质和属性仅仅是一个小小的DNA。约减夹带着鱼目混珠的虚假繁荣,以少代多,以淡代浓,以繁代简,以无声代有声,这才是大境界,大心胸,大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