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王秀杰:杨靖宇在辽东
来源:本站 | 作者:王秀杰  时间: 2015-09-14

    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连绵的山势在海拔500米至800米之间,1300米以上的三座辽宁最高峰均在此区域。当年,杨靖宇将军亲自选中了这片理想区域作为游击区与根据地,率领队伍四下桓仁、兴京(今辽宁省新宾),两次西征,屡破围剿,与日寇辗转周旋,前后组织抗日活动四年之久,创下打击日寇的不朽业绩。
  受党组织派遣,1929年春,杨靖宇来到东北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做斗争,当年8月被日本警察署逮捕,直到1931年底被党组织营救出狱。1932年11月,他以满洲省委代表身份前往吉林东南部磐石义勇军驻地,随即打开了抗日新局面:整顿各县党组织,团结二十多支抗日武装,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一年后又将其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
  为了扑灭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1933年10月,日寇集中一万余人和数架飞机,对磐石一带进行了四十天大规模围剿。
  杨靖宇是一位经过战火淬炼机智果敢的军事家。1927年,22岁的共产党员杨靖宇就开始在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参加豫南暴动,转战大别山区。一次次斗争经历,丰富了他的军事才能。面对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险恶形势,杨靖宇异常冷静,从战略的高度分析认为,消极防御死守地盘,或与敌人生打硬拼,都存在被击溃的危险,只有深入敌后拓展新的区域,进行积极防御和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才能发展壮大自己,伺机打击敌人。
  1933年初冬,杨靖宇率独立师向吉林西南与辽东山区交界的东满、南满三角地带移动,在长白山腹地吉林省通化县河里一带建立一处根据地。接着,又放眼辽、吉边境地带的辽东山区,并于11月下旬,亲率保安连到河里西北方清原县和兴京县交界的湾甸子一带考察;又于翌年2月底,带领乔装改扮的二十余人去河里西南方桓仁县老秃顶子山下的仙人洞一带考察。
  桓、兴一带辽东山区,山高林密,地理位置隐蔽,有着深厚的群众抗日基础,又处于兴桓、桓本交界敌人统治较薄弱地带。杨靖宇果断决定,在这具有战略地位、便于开展抗日斗争的辽东山区建立起游击区与根据地,使之成为新的抗日队伍的集结地。以老秃顶子大山为中心,向本溪县和尚帽子大山及周边发展,覆盖兴京、本溪、桓仁、宽甸诸县地域。从此,沿着辽东山区崇山峻岭间的曲折小路,一直可到达河里基地。
  敌寇如影相随。1934年春,日伪又以一万多兵力对河里北面辉发江江南抗日游击区进行大围剿。在连接河里与辽东两个根据地的主要通道间,杨靖宇率领一军一师主力往返穿梭,以其创造的半路伏击、远道袭击、化装追击三大游击战术袭击破敌,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尤其是1934年下半年,进入辽东根据地半年时间里,杨靖宇率部四下桓、兴,三破日伪之围剿,把辽东游击区的抗日斗争搞得轰轰烈烈。
  7月3日拂晓,杨靖宇率师司令部直属队直下兴京城,发起攻城战斗。虽敌情有变,没有攻克,却引起整个南满日伪的震动与合围。杨靖宇率部急行数百里,越过柳河、金川二县,会合山林队,于7月12日夜突然发起对濛江县城的攻击。相隔数百里的两座城下都出现了杨靖宇,哪个是真的?这把敌寇搞晕了!为进一步迷惑敌人,杨靖宇此时组织队伍二下桓、兴,先后在桓仁八里甸子、四道岭子、大青沟连续袭击当地日伪军。然后,再一次掉头东上河里之北的柳河孤山子,直捣铁杆汉奸东边道伪军头目邵本良的老家。他们乔装伪军,突入寨门,将30名伪军一网打尽,还将缴获来的大批枪支弹药、给养补充给桓、兴根据地。
  如此这般两番往返,杨靖宇把吉辽边境一带搞得地覆天翻。奉天日伪军出动6000多人,一半部署在桓仁、兴京,一半进入通化、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对我军进行东西双向堵截。而此时的杨靖宇审时度势,适时结束了一个月的转战,率部北上磐石老区休整去了。敌人无法弄清杨靖宇的真实意图,在桓、兴折腾一个多月后空手而归。随之又于10月出动14000兵力,对磐石地区进行所谓东边道秋季大讨伐搞起集家并村的集团部落。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杨靖宇再次表现出卓越的战争指挥才能,在敌人的集结围剿尚未开始的9月下旬,杨靖宇便命令各部向河里基地秘密转移,建立军事密营,分散隐蔽。密营多设立在富有隐蔽性的高山密林、地势险要处,部队能吃能住,可以储藏物品,可以休整停宿。密营一时成为开展抗日活动的重要依托,所发挥的作用巨大。辽东山区诸如桓仁的老秃顶子、海清伙洛、高俭地,本溪的和尚帽子、洋湖沟及凤城、宽甸一带的四平街、天桥沟、绿豆营子、大牛沟、大红石砬子等地的密营,随后相继建立起来。
  主力队伍在河里密营隐蔽下来之后,为引走敌人,杨靖宇率直属部队70余人,第三次重返桓、兴。他熟练地运用快速行动、遇敌而袭、战罢而走的游击战术,突然出现在桓仁八宝沟,向一队过路的敌人发起攻击,又在库边沟、大北沟两次与日伪军激战。伤亡惨重的敌寇认定杨靖宇与抗联主力就在桓、兴一带,纠集兵力进行逐条沟壑的拉网清剿。而此时的杨靖宇率部连夜急行军,金蝉脱壳般悄悄回到河里基地密营隐蔽起来。
  杨靖宇是一位拥有高深战略与灵活战术的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他的避强攻弱、攻隐结合、打击敌人、发展自己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一次次进密营的隐蔽与休养,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恢复增强;一次次出密营的游动与攻击,使游击战从容开展,屡屡成功。
  1934年11月初,南满第一次党代会在河里附近的临江四道二岔召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兼一师师长,并划分了游击区。一师主力以河里为根据地,在通化、临江、柳河、兴京、桓仁等地活动。之后,杨靖宇安排一师离开河里,第四次南下桓、兴,去完成根据地的建设,他自己暂留在河里基地,一边对付卷土重来的邵本良,一边掩护一师南下。11月25日,在通化三岔河,杨靖宇成功打了邵本良千余人的埋伏,又用一支小部队将其诱进深山。李红光率一师主力则神不知鬼不觉越过浑江向南猛插,于11月底悄然潜入辽东山区。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桓、兴根据地初具规模,杨靖宇所开创的辽东抗日游击区域不断扩大,党领导下的南满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常常变被动为主动,在粉碎敌人数次大围剿中,先后打下16座城镇,将游击区扩大到吉、辽一带的25个县域。
  1935年初,一军司令部驻地河里板石沟已被日伪军层层包围。具有非凡预见性的杨靖宇决定率军部直属队给敌人来一个声东击西。他们穿山越岭,向西行进,一路寻找敌人包围圈的薄弱点。杨靖宇料到敌人会赶来围堵,西进一段后突然掉头向东,重回出发地。敌人果然急调万余兵力云集柳河,在河里给我军留下一个裂口。杨靖宇率部悄悄出山,突破封锁,进入通化、浑江境内,大踏步向东南行进数百里,将敌人远远甩在身后,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10月中旬,杨靖宇命在桓仁会合的部队躲进密营待机而动。他预料,敌寇为组织这次围剿,必将辽南地区的防御调空,遂决定向敌人后方长途出击。敢于做出远离自己根据地,向千里之外的辽南地区移动兵力的战略决策,是敌人始料不及的。
  11月下旬,杨靖宇率领教导团和一师一部专捡山林险路,昼夜兼程,大踏步向南跃进400里,进入宽甸境内。12月末,他们先南进数十里,再突然掉头折向西北,两天一夜急行军300里,悄然来到本溪城外,联合当地山林队,随即于深夜向本溪郊外的日本碱厂发起突袭。杨靖宇双枪高举,大喊冲锋,将士们奋勇杀敌,战斗很快结束。在本溪城里城外枪声大作之时,杨靖宇已率部北上,于1936年1月上旬胜利返回河里根据地。
  1935年8月至12月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杨靖宇以他的前瞻性与果断性,采用迂回战术,率领孤军南征,穿插出入于敌寇统治严密的区域,完成了南北迂回2000多里的一场南满大游击,成功阻击了日寇步步紧逼的围剿,创造了东北游击战争史上的光辉业绩。
  1936年2月至4月,是敌人围剿的短暂收缩期。东北人民革命军此时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为了配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部队稍加休整,杨靖宇率领全军向盘踞在辽、吉交界新老游击区内的分散之敌进行了连续出击:2月17日突袭邵本良通化县热水镇伪团部;4月5日在辑安三道崴子设伏;4月9日在辑安头道阳岔展开突围战;4月15日连续袭击辑安台上、花甸子两个伪警所;4月下旬在兴京杜家店歼敌伪军40余人,并乘胜夜袭本溪火车站。其间与日伪军作战11次,歼灭日军60人,伪军382人。以清原、兴京为中心的游击活动由此开展起来,第三师得以扩编。
  连续两年击败日寇数次大围剿之后,杨靖宇所率一军队伍虽仍有6000余人,却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局面:继两年前与被破坏的满洲省委失去联系,南满各路义勇军又相继败灭,一军处于孤军苦战的境地。5月,杨靖宇从日伪的报纸上看到共匪部队在热河一带活动的消息。作为一名目光犀利的军事家,杨靖宇看得很清楚,几年来一军取得的胜利,本质上还只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很小,只有向西尽快打通与党中央和关内红军的联系,在战略上形成一盘棋,才能生存下去。于是,杨靖宇一边与敌周旋,一边开始在本溪赛马集、南营房、梨树甸子沟一带征集粮秣,调集队伍,准备出征。
  而此时敌情愈加严重,27000人的日伪军形成空前规模的合围圈。杨靖宇率部在桓仁歪脖望山与日军作战成功突围后,即在本溪县草河掌汤池沟召开会议,做出了将游击区向辽宁中部和西部扩展,由集结在本溪、宽甸、凤城地区的一师主力300余人进行西征的决策部署。6月底,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参谋长李敏焕率部从凤城县蒲石河出发,向统治严密的敌伪腹地抚顺、奉天、辽阳等地行进,开始西征。为掩护一师,杨靖宇命二师迅速向长白山挺进,牵制日伪军兵力。他自己则率领军部返回辑安一带开展游击活动,迷惑敌寇。
  此间,在通化至辽东山区的游击通道里,杨靖宇指挥部队南下复西进,时进时退,以牵牛鼻子战术把穷追不舍的敌人拖得疲惫不堪。彻底击败邵本良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场战役。本来,杨靖宇率一军军部从河里西进,赶赴清原、本溪部署任务,却被邵本良部尾随,人数达一千人。发现敌情后,杨靖宇率部在通化、兴京、桓仁、宽甸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与之周旋数日,最后在本溪赛马集山区夹砬子设伏。先派数人装扮成伤病员模样,将敌两个营引诱过来,中计之敌大败。日本顾问和百余伪军被击毙,受到重创的邵本良逃回沈阳不久便一命呜呼。
  西征部队由抗日山林队员带路,于夜间神速翻过本溪近千米高的大山摩天岭,穿越安奉铁路,进入辽阳、岫岩境内,其中先行南插的少年营已到达与营口盖县接壤的岫岩南部的龙潭沟。但一师西行的意图已被日寇察觉,他们急忙从奉天、辽阳、海城调来大批兵力进行追踪围击。一军的西征,是在路线不熟和沿途敌人严密封锁的不利环境下进行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此时西行已难以继续,为保存有生力量,师部决定兵分三路撤回本溪根据地。
  回师途中,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率师部一路,途经摩天岭大榆树沟时,与跟踪追击的日军驻连山关守备中队遭遇。他安排部队在山梁上埋伏下来,待日寇爬上来后,我军指战员枪弹齐发,只用了10分钟便结束战斗。除两名逃跑外,中队队长今田以下49人全部毙命,并缴获机枪等大批武器,取得了震撼南满的摩天岭大捷。7月中、下旬,一师西征部队陆续返回蒲石河密营地,虽然只剩下百余人,但艰险的征战把队伍锤炼得更加硬朗。杨靖宇写《西征胜利歌》赞扬将士们: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枪弹战利品无数,齐奏凯歌旋。那激昂的歌词,像不灭的火焰在夜空闪烁。
  1936年7月,杨靖宇与第二路军政委魏拯民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一、二军合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东满、南满特委合并为南满省委任书记的魏拯民兼任政治部主任。看到第一路军抗日劲旅组织起来,杨靖宇激动地写出军歌,发出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的呼喊。整个秋季,敌寇的围剿力度一直在加大。杨靖宇率余部以辽东山峰密集处的险峻地势为屏障,与敌周旋。8月,他派精干的小部队到桓仁、本溪、凤城的深山密林中又扩建了一批密营,凤城和本溪交界的牛心砬子、大西沟、大石湖、小西沟、和尚帽子山等10处较大密营便是此时兴建的。倚靠密营的地理条件和机动战术,此间一路军打了多个漂亮仗,围剿之敌常常无功而返。
  宽甸与桓仁、本溪三县接壤处的四平街、天桥沟一带,峰密林森,群众基础好。1934年7月到1938年冬期间,杨靖宇常到此开展抗日活动,建起东北第一个红色乡级政府四平乡政府。1936年9月下旬,杨靖宇又率军部100余人来到宽甸东北部步达远地区,得知驻宽甸城日本守备队要往牛毛坞、桓仁运送给养的情报后,决定在敌必经之路错草岭打一场埋伏袭击战。经过四五个小时激战,击毙日军三四十名,烧毁汽车11辆,缴获机枪、长短枪三四十支,小炮一门,以及弹药、军装、粮食等物资。四平街南面四十多里的双山子,驻有日本守备队200多人,伪警察二三百人。杨靖宇亲率主力在双山子通往四平街之间的大佛爷沟门山头和道路两侧设下伏兵,将部分兵力分三路向四平街佯攻,待日寇和伪警察分乘的四辆汽车开进伏击圈时立刻出击,击毙日军水出少佐以下15人,烧毁汽车两辆,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10余支。
  10月,日寇纠集兵力对抗联所在区域进行扫荡。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本溪县外三堡红土甸子,召开抗联一军军师级干部会议,决定以三师为主力进行第二次西征。由师长王仁斋率领的一支300多人的精干骑兵队,冒着隆冬风雪,由新宾经清原向铁岭、法库疾奔。他们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穿越奉海、南满两条铁路,与敌周旋20余天,终于到达位于辽河东岸的铁岭县石佛寺。但出乎预料的是,辽河尚未冻严封实,船只、桥梁都在敌寇监控之下,过河无望。为保存实力,师部只得下令撤到东邻的清原山区。
  杨靖宇组织的两次西征,虽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但穿插进入日寇统治较巩固的地区,一路袭击敌人,破坏交通,拔除据点,威震南满地区敌伪统治,扩大了抗联影响,激发起群众的抗日热情,仍然意义重大。
  1936年冬到1937年春,抗联一军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两次西征失败兵员损失很大,日伪的围剿日益加大,抗日活动难以进行。杨靖宇审时度势,最后决定率部进入桓仁、宽甸游击区的深山密营中休整。选择这里躲避日伪军围剿,显示了杨靖宇指挥战术撤退的智慧。这一区域的密营多藏于原始森林之中,没有人烟,没有道路。我军活动固然不易,但敌人进山更加不易。此段时间抗联主要以隐蔽为主,一般不与敌人正面交战,只在情况有利时,才搞一些破坏敌寇交通、电讯等设施的小突袭。
  敌人在河里根据地找不到杨靖宇,便把兵力调往桓仁、宽甸山区。为保卫密营,当日伪军进山时,杨靖宇便率部离开密营,避走在山林间。这年冬天,草根、树皮、冰雪成了部队的主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露宿也成了家常便饭。但无论怎样艰难困苦,杨靖宇始终斗志高昂,谈笑风生,还自编自演小话剧激励士气。
  遭受重大失败的一军逐渐恢复生机。1936年寒冬腊月,在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杨靖宇带领军部登上老秃顶子之巅,与一师游击连等部队会师联欢,在密营里度过春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新形势下,在桓仁、宽甸游击区的杨靖宇主持召开抗联一军党委会议,分析形势达成共识:东北抗联的斗争任务已发生了战略性变化,由过去只为收复东北而战,转为对全国抗战的支援。新的游击战争方略是,配合关内抗战,以密营为据点,在南满、东满地区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游击战,扰乱敌人后方,钳制日军入关。
  会后,杨靖宇带领队伍再次回到本溪县大石湖、老边沟和桓仁县大甸子、大清沟等密营地。此时此地的密营中,已分散建起了修械所、被服厂、临时医院等设施,储藏着枪支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成为一军重要的后方基地。
  随之,一军与日伪军在辽东山区展开多次激战,9月里更是频频出击。9月初在桓仁大青沟歼灭日伪军30余人;9月5日在宽甸马鹿沟附近袭击监修警备道路的伪警察队;9月13日分别攻击兴京第五区马架子和小堡两个集团部落;9月16日在桓仁第五区大马沟附近与伪军交战。
  由此引来敌寇22000兵力加100架飞机的疯狂围剿。尽管战争从战略到战术都发生了令抗联部队由主动变被动的转变,但杨靖宇毫不气馁,灵活机动,率部苦战。10月中旬,他率领三师小部去清原地区的莫日红山、筐子沟一带休整,一路上遇到敌人即予以攻击:在本溪老边沟,引敌入网,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在本溪红土庙子红通沟痛歼日军中岛部队;11月中旬,杨靖宇率一军军部来到本溪大石湖与一师会合后,在老边沟伏击日本喜多守备队;12月4日,杨靖宇又指挥部队在南营房与敌激战9小时,毙伤日军33名;然后迅速返回桓仁,突袭雅河口敌据点,缴获日守备队大米五六千斤。
  考虑到在这高度集团部落化的无人区,一军要获得给养和弹药十分困难,继续滞留此地无疑坐以待毙,只有去突破敌兵力尚未巩固的区域才有生存的机会。杨靖宇把目光放到位于桓仁、宽甸东北的长白山腹地辑安老岭山区。如果突围成功,既可将敌引开,也可避免辽东游击区根据地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1938年2月,踏着山间没膝的大雪,杨靖宇率抗联一军司令部和直属队500余人,被迫从他亲手创立的桓仁、宽甸游击区撤出,向条件更为艰苦的老岭深山老林突围,与敌人进行更为顽强的斗争。
  撤出途中,杨靖宇带领一军各师机智地避开一队队进山讨伐的日军,还随时消灭遭遇到的辽东、通化一带的散在之敌:三师划分成小队,从抚顺、沈阳等敌寇心脏地区穿梭而过,伺机发动袭击;一师在桓仁东刀尖岭与日伪军200余人展开激战。
  杨靖宇领导的抗联一军,在辽东山区纵横驰骋,浴血奋战,连续不断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6年4月至1939年3月期间,杨靖宇在辽东山区指挥抗联同日伪军作战达1200余次。仅一师,从1934年至1938年间在兴京、本溪、桓仁等地与日伪军作战即达310余次,歼敌近2000人,缴获各种枪支1500余支。
  艰难跋涉一个月后,一军于1938年3月中旬越过浑江进入老岭山区。杨靖宇率部四面周转腾移,同时打响一系列战斗,先后赢得六道沟、十七道沟、老秃顶、蚊子沟等十数次游击突袭战的胜利,抗联一军将士再一次冲破重重险阻,顽强地生存下来。
  1938年下半年后,日寇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的围剿更为疯狂,东北抗战进入到最为艰难的时期。至年末,一路军在南满相继开辟和建立的金川河里、桓仁宽甸及老岭三大块根据地已全部丧失。但杨靖宇仍指挥若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之后,他率部转战到通化东北濛江一带,冰天雪地酷暑风雨,杨靖宇率部在极度恶化的条件下,1939年上半年依然对敌开展了数次成功袭击。1938年11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致电杨靖宇:向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的模范的东北抗日军队致以革命敬礼。
  1940年1月,敌人的围剿已至疯狂,三省联合兵力达到75000人,抗联部队被敌重重包围。月底,杨靖宇在战斗中与部队失去联系,他带领身边仅剩的几十人穿梭苦战,伤亡不断。2月15日,打得只剩一人的杨靖宇在砭人肌骨的寒风里,拖着极度虚弱的身体,爬到蒙江县大北山林中高地。他手持双枪,把敌人压在山坡下,借月色撤向密林深处。2月23日下午,杨靖宇艰难辗转到濛江县保安村西南三道崴子,被百余名敌人层层包围。杨靖宇背倚大树双枪并发,将迫近之敌毙伤20余人。他一边向敌射击,一边烧毁机密文件。敌人喊话让他投降,他大笑高呼最后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日军一阵猛烈扫射中,只身一人与敌对抗九日之久的杨靖宇壮烈殉国。
  日寇割下杨靖宇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中,除了草根、树皮和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极度寒冷饥饿处于生命极限中的杨靖宇,最后还能拖着敌人周旋数月之久,这是何等的坚强不屈!
  从奔赴磐石领导抗日斗争到濛江殉国,杨靖宇指挥东北抗日斗争达七年之久,其中四年半时间是在辽东山区与敌迂回周旋,此时也是杨靖宇率领的一军一师抗日战绩最佳、抗日力量最强的时期。在中国人民14年抗战斗争史册上,铭刻着杨靖宇等抗联名将在辽东山区谱写出的壮丽华章。1984年,中央军委公布了中共中央正式认可的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33位军事家,杨靖宇名列其中。
  群峰林立的辽东大山,如同抗联英雄的座座丰碑耸立云天,为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留下永久的景仰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