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杨晓敏: 精微勾勒平凡的人生
来源:本站 | 作者:杨晓敏  时间: 2015-06-29

 


    刘心武当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曾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其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更是在中国刮起一阵红学热。多面手的刘心武亦是不折不扣的小小说大家,他的众多小小说作品故事性强,语言幽默,意境隽永。“內容丰富,精彩纷呈,,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与生活,剖析了社会最深层的现象,朴实的文字中渗透的非凡的人生哲理。”
    一个作家的人生境界与人生阅历也往往决定其文字品位,刘心武的小小说,写的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小悲欢,其间洋溢的人文情怀与悲悯意识,却如绵绵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有着一份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之美也有着一份紧贴时代的忧患意识,这也是他的小小说作品深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心武极擅长在寻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平凡人的真爱,于淡而平静的叙述中,稍加点染,即能写出《第八棵馒头柳》这样动人的小小说佳作。
    “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小小说开头几句,简洁明了,是对下文故事的一个交待,也在暗中为一段看似平淡实则深挚的情感埋下伏笔。
    这是一对表面看上去感情极为平淡的夫妻,作家却巧妙地借助“第八棵馒头柳”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夫妻深情:每次丈夫离家后,妻子都要到阳台上偷偷目送,默默祝福,直到丈夫的身影出现马路上第八棵馒头柳下,她才放心。丈夫每次出差回家之前,走到第八棵馒头柳下也总是有意无意站在那里往家里阳台、窗口望一望,那一望便常让他无端地觉得一份温暖与力量。这样的深情却一直被夫妻二人深埋于心,直到一个偶然的意外小事件,二人才将彼此的情感坦白于对方面前。一份红尘情感,有呼有应,越发显得温情动人,也道出世间多少爱的真谛:一餐一饮一蔬一饭的日子里,爱不是死去活来,不必山盟海誓,但它会一直在对方的心里,你知或不知,它都在那里。相较于那些缠绵热烈的爱情表白,这样的爱情少了一份浪漫,却多了一份踏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反映农民工感情与生活的文学作品也越来受到众作家们的青睐。近年来,刘心武也创作了不少此类作品,诸如《竹排嫂》《照镜子的保安》《卫生王子》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满怀一份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热忱,亦满怀着一份对这些生活在城乡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悯情怀,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讲述了一段段悲喜交织的俗世故事。其写作视角触及角角落落各行各业。
    《竹排嫂》是近来年刘心武奉献给读者的一篇小小说佳作,一群勤劳朴实又个性鲜明的“竹排嫂”是当下很多乡村留守妇女的缩影,她们承担着与丈夫分居两地的相思牵挂之痛,却过得丝毫不颓废不低迷,以自己的勤劳与坚忍撑起一家老小的生活。
    刘心武笔下的竹排嫂们,有着中国传统妇女勤劳朴实的美德,在面对一份又苦又累的做竹排的体力活儿时,她们不怕苦累:“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在露天场地干活儿,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再稍稍说笑一阵,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这样不加任何色彩渲染的叙述,如同作家笔下那一群有着天然淳朴之美的女主人公们一样,自有一种平实而感人的力量。然而,竹排嫂们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更在于她们那一份心思——一份强烈的责任心——更是一份对远方丈夫的关爱与牵挂之心。因为竹排嫂们的丈夫大多在远方城市里做建筑工人,对于她们手中做的那些将来要运送到各大城市建筑工地脚手架上的竹排,她们几乎是融进自己全部的爱心去做。竹子被虫子蛀了,竹排嫂们与老板据理力争,最后将那批竹子做成养羊的竹排;有位新手在做竹排时偷工少了一道工序,竹排嫂们用自己的言行对她施以教育……
    “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这一句话是老板教育新来的员工时说的,亦是全篇的文眼。无论是远在城市建筑工地上的男人们,还是在乡镇作坊间辛苦劳作的女人们,务工人员生活的艰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刘心武笔下的这一群竹排嫂,却是一群对生活充满热忱,对家人丈夫充满了热爱,又泼辣勇敢而不乏智慧的女人,她们如同一棵棵坚守乡间的绿树,生机盎然,摇曳出今日乡村的一派美丽风景。眼下,大量以描写务工人员沉重苦难生活甚至扭曲变态的打工文学充斥泛滥文坛,读到这样清新健康的作品,尤其让人兴奋。             
    与《竹排嫂》通篇赞誉、正面描写的写作方法不同,同为描写进城务工人员的小小说《照镜子的保安》,作品似是以一位貌不出众的小区保安为主人公,实际上则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的市井百态。小区保安们拿着低工资做着没有任何保障的辛苦工作,却常常得不到业主们的理解,甚至常常要遭受他们的冷眼与嘲讽。一位貌不出众的小保安因为某次执行公务时与业主之间发生一点摩擦,继而就受这位业主的嘲讽,他无意中对着门口不锈钢伸缩栅栏门的一面小镜子照一下也成了众人调笑的笑料:“个头不足一米六五,小眼睛尖猴腮,居然也臭美!”“照什么镜子啊,外貌跟心灵都够猥琐的!”这些赤裸又刻薄的话语,一方面揭示保安们生活的辛酸,一方面也显示出城里人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冷漠。作家虽对此不置评论,其爱恨褒贬却暗寓其间。
    细节是小说的生命,这篇小小说以城市里最为常见的保安为素材入手,也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写的不过他们平日里工作中常见的小波折小烦恼,却写得极为动人,应该得益于作家对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
    “当时正好无车过来,那保安就站到那栅栏上的小镜子前,自我欣赏起来,甚至脱下大盖帽,用手来回胡噜头发,似乎在追求某种造型效果。”此一处的细节描写,将一个乡下小保安虽身处生活底层却仍不失对生活的热爱之心活灵活现勾画出来,读来让人心疼又心酸。
    小小说结尾处的细节描写则尤为触动人心弦,可谓不动声色的煽情:“他下床披上衣服,走到窗户朝外望,丁香树枝叶筛下的路灯光里,依稀辨认出是那照镜子的保安在打手机……”读到此处,相信任是心肠再冷硬之人,也难免要感同身受,对那些我们平时熟视无睹的保安们多投去温情一瞥,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多一份理解。
    《掐辫子》入选2012年天津语文高考阅读试题,也是刘心武近年来的小小说力作之一。在这篇小小说作品中,作家开篇即借一位年轻白领跃入水潭为恋人捞草帽的场景为全篇设下悬念,继而合情合理的引出后面的故事:男孩对一顶普通的草帽所怀的却是非同一般的感情,因为那一顶草帽上凝结着家乡亲人的汗水与亲情,他们通过“掐辫子”这一有着特殊的地域风情的劳作将男孩送进大学给他换来一个美好前程。随着男孩女友对“掐辫子”这一行业的一步步深入了解,那些看上去极为普通的草帽在女孩的眼里也有了生命。
    文中对奶奶的描写尤其温情动人:“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在这里,“掐辫子”已远非一种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它透出的还有一份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与关怀,一份浓浓的生命底蕴使得这篇小小说作品读来厚重而韵味无穷。
    刘心武说,“宏大叙事固然很好,精微勾勒也很重要。我总希望读者能从凡人小事里感悟人生、人性。”据他透露, 1959年17岁那年,他就在《北京晚报》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迄今已过去五十多年,除中长短篇文集之外,刘心武出版的小小说专著也有十几部。“开罢大花开小花”、“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被刘心武奉为生活的座右铭。刘心武现在每年都有数篇小小说佳作走进读者视野,保持着对小小说的创作热情和良好的创作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