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苏兰朵:大师与门徒
来源:东北作家网 | 作者:苏兰朵  时间: 2014-03-07

    弗洛伊德的门徒最终都离他而去,阿德勒、荣格、弗洛姆、荷妮……
  弗洛伊德必然要遭到质疑。因为他研究的是道德羞于提及的领域。他的学说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强调本能对人的影响,而道德致力于克服和掩饰本能。
  博尔赫斯说弗洛伊德把什么都归于性欲本能,简直是个疯子。博尔赫斯这话让我有点诧异。他是在把荣格和弗洛伊德作比较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喜欢读荣格的书,弗洛伊德的书读不进去因而选择不读。也许还有语言风格的考虑,我读弗洛伊德也总是断断续续,难以一气呵成,他的叙述总是显得很拖沓,当然拖沓的反面可能是精细。弗洛伊德的论述也确实是精细的,逻辑缜密,虽然举例总是显得以偏概全,让人不免产生对其科学性的质疑。但是因为学科的独特性,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例子不可能唾手可得,有的甚至一生难逢,在这样艰难的研究领域,有些理论下得轻率些也在所难免。不过轻率绝并不等同于错误。100多年后,即使他学说的叛徒或曰发展者,也还一直承认他的基本理论——儿童期遭受伤害导致终生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着自己的学说。还有,在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曾经明确写到,他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论性。内心深处越是视为严肃的事物,越是表现得敏感和讳莫如深。他可以就此写出浩荡文章,却从不轻易提起。所以,对弗洛伊德不加深入了解地否定是不客观的。有背叛才有发展,而背叛是因为足够了解。
  荣格的语言确实闪耀着思想的锐利,想必读到的人都会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注重生物学的影响,忽视了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左右,这是通常的评价。荣格、弗洛姆等最终走向社会文化等外在环境对人心理影响的研究领域。而这种论述的表象在我看来,透露的实质不足以诋毁弗洛伊德。荣格们其实是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道路和价值,因为这条路的巅峰将永远是弗洛伊德。但是没有在这条路上对弗洛伊德的追随,他们也不会拥有发现自己道路的目光。而弗洛伊德,真的就没有看到别的道路吗?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后来过度迷恋自我权威甚至高于科学的态度。这种老年症状想必也是有的,但我从不敢低估弗洛伊德的智力。如果他选择更多的道路,他有限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不知为什么,弗洛伊德与门徒们的关系常常让我联想到孔子与他的门徒曾子、孟子、颜回和子思们。荣格们因为对导师的质疑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孟子们因为对老师的尊崇而使儒学大厦越建越高。前者走向科学,后者趋向宗教。对于中间隔着两千年的两个人,似乎这么比较有些牵强。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仍然喜欢用道德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压抑一直无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