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江晓原:青少年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
来源:江晓原博客 | 作者:李建荣  时间: 2011-05-11

江晓原:青少年最好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

李建荣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临近之际,围绕“青少年读书”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科学史学者,专栏作家江晓原教授,之所以找到江晓原,是因为从他的一本书《老猫的书房》中得知他有一间闻名于沪上的书房,还因为一件“新鲜事”,他“固执”地已经八年不看任何电视节目,不看任何网上新闻了,终日与报纸、杂志为友、为伴,过着《论语·雍也》中所描述的颜回般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当下多数人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生活目标相比,他的这份淡薄显得“另类”且值得寻味。

    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

  “在午后斜阳的书房中,一只慵懒的老猫在那些藏书和影碟中倘佯着,蹲坐着,思考那些古往今来稀奇古怪的事情——古埃及人相信猫是通灵的。”这是江晓原《老猫的书房》扉页上的一句话,他也常以“老猫”自喻,并很享受这种生活的状态。
  “我读书是为了工作需要和觉着好玩”,“除了做研究外,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读着玩。”江晓原这样介绍自己读书的目的,当听记者说,有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时,他说:“读书是我生活中最喜欢的三件事情之一,从时间上说比例非常大,应该10倍于你说的这个值。”
  这种喜好不是偶然的。他告诉记者,他对书的感觉可以用“成癖”来形容,从11岁的一部繁体《西游记》开始,阅读渐渐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有一个纯理科的天体物理专业出身,但他天生的兴趣却是在“文学历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玩意儿上”。他说,自己除了大量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还热衷于书法和篆刻,读书法作品和印谱。
  那为什么调查表明,公众的阅读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呢,是没有兴趣还是没有动力?江晓原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受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所影响,现代人的生活有三个特点:节奏快、压力大、诱惑多,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看书,而是身不由已。但他同时认为,“人向现实妥协是有底线的,而且应该有些抵抗意识”事实上某些物质生活的诱惑是可以放弃的,比如唱歌、看电视、玩游戏,“应该把阅读上升到过精神生活的层面来看待”。他认为,唱歌、看电视、玩游戏并不能促进人思考,而读书却能让人思考并得到精神满足。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以读书为乐事。读书是我人生的一种精神支柱:在我的青年时代,我通过读书支撑自己,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充实富有的,而不是那么虚幻。不知道别人读书是否意味着这样,但对我是如此。”当被问及读书的最大体会时,江晓原如是说。

    科普读物应教青年学会反思

  曾获得“一辈子用得着,几代人忘不了”美誉,并被千千万万的读者推选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在4月初启动了第六版的编纂工作。
  当记者问到这本《十万个为什么》能否再续昔日辉煌时,江晓原表示,相关的会议他也参加了,但他认为,科普读物出版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当前的科普图书已经进入一个疲软期,至少近十年来,传统的“科普”类书籍一直是许多出版社的鸡肋——不出吧,似乎需要有这样一个种类;出吧,几乎总没有市场效益。有少数“叫好不叫座”的,虽然受到学者的好评,但仍然不会畅销,而且又几乎都是国外引进的。
  今天的同类书籍与当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和相比,显然后者信息更丰富,界面更亲切,早已经比《十万个为什么》进步许多。但是为什么销得不好呢?记者向江晓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说明我们的传统科普理念出了问题,应该反思。”江晓原说。
  “从深层次来思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是,中国公众(至少是广大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最基础的科学知识都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对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型‘科普’作品的需求自然也就大大减少了。第二是,传统科普本能地排斥娱乐,仍然把科学放在一个凌驾于其他学科的不恰当位置。”江晓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认为,我们的科普读物,特别是给青少年看的科普读物,一定不要把科学人为“塑造”得过于完美无缺,应该告诉青少年科学技术亦可能是有害的,比如三聚氢胺,比如廋肉精。要让青少年学会在批判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这一点很重要。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我并不认为青少年应该先读科学类书箱,相反我认为青少年应该先读文史类的书。”
    当被问到对青少年读书有什么建议时,江晓原的回答多少让记者感到有点意外,在记者印象中,中国的家长包括一些科学家是极力赞同和鼓励孩子从小就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江晓原却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给科普以过多的重视和过高的地位。
  “科学类图书解决的是做事的问题,而人文类图书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很显然,做人肯定比做事重要。”江晓原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相比于科学精神,青少年更缺乏的是道德修养,他举例说,近期媒体曝光的毒奶粉、廋肉精之类的问题,更多的是道德滑坡所致。在他看来,公众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科学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有这些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才可能减少,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多读人文类的图书来实现。
  而且,很多科学家也是从读人文书籍开始的,他告诉记者,在《爱因斯坦全集》的前几卷中,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会和几个青年伙伴组成读书小组——后来他们自豪地称为“奥林匹亚学院”,他们读的书大部分都是希腊悲剧之类的人文经典。爱因斯坦的这段成长经历,对他后来的人生道路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如果让我推荐图书的话,我还是希望青少年多读些文史类的图书。特别是一些经典图书,更要多读,通过读书使他们学会人文关怀,学会做人。”江晓原还强调,有些人认为经典已经远离时代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认为,这些人文经典永远是贴近人的心灵的,这些经典都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营养。
  “我对青少年读书的建议就是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先读人文类的书,再读科学类的书。进入20世纪以来的许多科幻小说,也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江晓原说。
  他还建议,鼓励青少年读书应该从长期营造氛围开始,与其设立“读书节”或者“读书周”,还不如社会投入一点资金,牺牲一点利润,在电视上持续播出一些读书节目,在报纸杂志上开办更多的读书栏目,要更有效得多。

    载2011年4月22日《大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