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王长元
来源:东北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3-12-31

 


      王长元,吉林大安人,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其历任大安县文化馆创作员,《参花》月刊编辑,《小说月刊》主编,吉林省文联秘书长,副编审。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沉没的菩提——苏曼殊全传》,中短篇小说集《野婚》、《释迦牟尼》,专著《关东方言词汇》(合作),中篇小说《处级学习班》,短篇小说《苦秋》等。《野村风流纪实》获1989年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冬别》获国际青年征文二等奖,《我和胖子的故事》获全国第三届白玉兰杯剧本二等奖。


      第一次见到著名作家、长春市作协主席王长元,是在一个阳光和暖的深秋下午,他一袭风衣,谦和安静,像是溪水边一棵安然的老树。而他的文字,却有着泥土般沉实而粗野的味道,有枝有蔓,嬉笑怒骂,用最接近生活的笔触写最真实的人和故事。
 
    王长元是吉林大安人,生于小镇,青年时插队下乡,整个童年和青年时光都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无论在他的文字中,还是内心里,都翻滚着嫩江不安的波涛,蒸腾着土地憨厚的热气,镌刻着大地子民们脸上褐色的纹路。他说,土地长在他灵魂深处,骨髓之中,故而小说虽然为虚构,却有着丰满坚实的血肉。
 
    王长元的小说是一曲泥土滋味的民歌。虽然这些年他离开乡村,居于城市,但是两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集、一部专著以及在全国各著名刊物上发表的多篇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上的不俗成绩,梁斌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诸多奖项的实至名归也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漂浮,而是更加忠实于土地,忠实于写作。
 
    王长元这些年会经常回到故乡看看,不仅仅是以作家的身份去回归生活,更是以一个从家乡走出的孩子的身份去守护和看望。他说,他是一个靠着土地滋养的写作者,和故乡有着深刻的血脉联系,故乡的生活给予他写作上源源不断的养料。
 
    他说,我内心依然是个农民,依然记得农忙时节打草、撒粪时流的汗,回归民间是一种文学精神,它贯穿在我的写作之中。所以他的小说,从语言到内容都透着乡野民俗的气息,新鲜而真实。就算写在城市生活的人群,也蕴含着一种对于乡土本源的潜在思考。
 
    王长元的小说是一个多层次的矛盾体,却在矛盾中血肉丰满,臻于完美。一个矛盾是,他小说中的对话很豪气,多为东北方言,他曾和人共同编写过《关东方言词汇》,对东北方言很有研究,故而写出来的语言原汁原味,酣畅淋漓;然而他的文字却丝毫不粗糙,反而细腻、精到,像是对每个事物和人物都观察良久才斟酌着落笔,连细节和纹路都可以描绘得十分清晰。另一个矛盾是,他的故事往往都粗犷而野性,真实得如同正在身边发生;但是他对故事的架构和表现方式却异常精巧,常常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中生发矛盾,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揭露人性。
 
    阅读王长元的小说,从某种意义来说,像是在阅读人性。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英雄,没有楷模,只有一个个寻常之人,寻常得如同自己身边的街坊邻里,然而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王长元却挖掘出最深刻的人性,挖掘出令人震惊和汗颜的人世真相,挖掘出柴米油盐里的世态炎凉。
 
    人情练达即文章,王长元说,要写故事,必须要懂得世故人情,要了解你所要描写的世界,才能有好的作品。王长元更表示:“人物是要有心的”,他认为,比起怎样构造情节,怎样写心更为重要,故事只是人心的载体,而人物的心灵有着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他的小说,与其说写的是故事,不如说写的是人心,是人心的舞台所上演的人世百态。
 
    今年他的创作有不俗的成绩,年中获得《小说选刊》创作奖、吉林省文学再奖励等奖项,还被评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另外,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也已完稿。谈到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时,他说:“我只要一笔一划地写作。”说这句话时,他表情认真,记者仿佛看见他所有的文字和经历都在这一刻沉淀下来,成为琥珀。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热闹和喧嚣,有太多的追赶和浮躁,需要有人去一笔一划地写作,去以虔诚的文学精神守望和记录,王长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