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赵国春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13-08-30

 


       赵国春 (1957年3月一 )男,汉族,中共党员。笔名平山。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1974年11月至1979年9月,在黑龙江省跃进农场、九三修造厂当工人;1979年9月至1987年8月,在黑龙江省九三分局工业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1987年8月至1990年3月,在黑龙江省九三分局《九三报》任副刊编辑;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在黑龙江省九三分局党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长;1991年3月至1993年12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科长、文联副秘书长;1993年12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宣传部、总局文化体育局科长、北大荒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任北大荒博物馆馆长兼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驻地作家、黑龙江省作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 1978年至今发表作品五百余篇、四百多万字。著有散文集《珍藏的记忆》(199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逸集》(1994年,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民间文学《北大荒风物传说》(1994年,内部出版)、散文集《北大荒风情录》(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荒原随笔》(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人物传记《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2000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传记文学《一个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2001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著有传记文学集《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一个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心灵的倾诉》、《生正逢时》、《永远的记忆》、《走进北大荒博物馆》、《我们的北大荒》等13部。主编《北大荒全书文学艺术卷》。部分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黑龙江日报》、《北方文学》、《人物》、《读者》、《杂文选刊》等全国百余家报刊上发表。先后担任“北大荒作家文库”、“五花草文丛”等七套丛书九十多部文学专著的主编、副主编。《一个女作家的遭遇》和《散逸集》分别获中国第三届和第六届丁玲文学奖。2006年散文《最好的纪念》获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散文精英奖”。2007年文学评论《一部与读者倾心交流的好书》获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征文二等奖。散文集《永远的记忆》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传记文学《北大荒的“管天人”》,获中国第三届传记文学奖。散文集《生正逢时》,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北大荒的动物》、《文化名人在北大荒》选入1999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乡土读本》教材。散文《霜花赋》选入2007年黑龙江农垦职业教育教材《语文》课本。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黑龙江文学通史》、《黑龙江省名人录》、《东北文学60年》等辞书。
      曾荣获黑龙江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和黑龙江省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称号。


    回顾我从事文学创作的30年,盘点我创作出版过10本文学专著,我仿佛有些创作体会需要要和读者说,尤其对于正在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的垦区广大作者来讲,或许有些参考价值。
  
  一方面:北大荒从1947年6月13日开发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65年的艰苦历程,如果从两万年前的阎家岗农场发掘的古动物化石算起,北大荒的垦前历史会更早。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垦区有上千名文学创作骨干,300多名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其中有80名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有10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们坚持多年从事文学创作,有些人除了写写亲情(父亲、母亲、孩子)、写写爱情(夫人和丈夫),就是写写游记,曾经去过哪里,有了什么感想,也苦于没有创作的素材。那些年,我也曾经有过这种苦恼。
  
  当时,我也多次听来垦区采风的作家们说:“北大荒是个文学创作的富矿,只要你善于发现,可以进行创作的素材到处都是,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
  
  我听了这番话,经过一番思考,就从我从事的工作开始挖掘。因为几十年来,我一直从事的是业余创作,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令我使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问题,我还把近十几年来的写作情况,划分几个阶段来谈。
  
  一、我在总局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撰写了97人的传记,并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24万字的合集《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
  
  1991年3月,我从九三管理局党委宣传部调来总局党委宣传部,在刚刚组建的文化科工作。每天除了忙于刚刚接手的文化市场管理、筹备文代会、组织文艺汇演外,就是接待来访的文化名人。
  
  因为我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深知要做好每件事,或者说要想成功地进行一次采访,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所以,我每次接待接待他们之前,我都要查阅一下有关资料。那十年间,我曾经接待过丁聪、吴祖光、姜昆、赵炎、陈明等等。在了解中,我逐渐发现了他们平常中的伟大。
  
   1999年夏天,我到北方文艺出版社联系出版“北大荒文丛”时。责任编辑王智忠得知我的《文化名人在北大荒》一文,在《中国农垦》发表后被发行量很大的《读者》杂志选载了。他当即约我写一本《名人在北大荒》的书,我信心十足地欣然答应了。
  
  回来后,我首先确定“名人”的范围,列出需要采访的对象名单。北大荒,曾经是个地域概念。后来,随着十万转业官兵和五十四万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还有五万山东支边青年和一大批“右派”,也有许许多多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加上电影《北大荒人》在全国的播放,人们已认同了,北大荒也就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专用名词了。
  
  这本书是我历时两年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在垦区内外很受欢迎。后来这本书在江苏省的常州市发现了盗版,总局电视台《北大荒人》栏目的编导,采访包了装着这本已经磨没有没有封面的书。
  
  北大荒的著名老作家丁继松撰文评价此书:“《荒野灵音》是一本文学性与史实性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书。90多位人物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既写了他们投身边疆建设的无畏精神,又写了命运坎坷的遭遇。”
  
  当然,我对此书存在的不足,新里也非常清楚。第一次写这么众多的名人,缺少采写经验,有些人已经去世多年,采访难度大。另外,很多健在的人,大家对他们评说不一。同时,我也摸索了一些经验,为以后再写此类东西奠定了基础。
  
  二、我在总局文化体育局工作期间,撰写了并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20多万字的传记文学集《一个女作家的遭遇·丁玲在北大荒》。
  
  丁玲是鲁迅旗帜下的一位最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我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丁玲写的文章,可没有见过丁玲,这已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桩憾事。她来北大荒的前期,我还在九三垦区上学。我参加工作后,丁玲正在秦城监狱,等她回访北大荒时,我还没有到总局工作,补救的办法只有认真读她的书,向她学习了。
  
  但我又感到值得庆幸,因为我从调到总局工作后,又有很多的机会了解丁玲、研究丁玲,直到写丁玲。
  
  1991年8月,第五次全国丁玲学术讨论会在北大荒召开。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除了认识了陈明、周而复、牛汉、雷加、庄仲庆等知名作家学者外,还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从陪同走访汤原、宝泉岭、普阳,一直到“丁玲生平事迹陈列室”的剪彩。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整理大会的发言录音。北大荒的八月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候,我关在屋里好几天,用录音机反复听。牛汉那浓重的地方口音,虽然给我的整理带来许多不便,可我还是从他们的发言中了解到,丁玲的伟大。那时候我就感到,我作为北大荒的一个后生,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竟对丁玲了解的太少,我暗下决心,有一天我一定好好写一写她。会后,我把大会发的关于丁玲的书籍收集起来,反复地阅读。
  
  1995年,我的散文集《散逸集》在人民中国出版社社出版后,获得第三届丁玲文学奖三等奖。我因当时工作太忙,没能参加在湖南常德市举行的颁奖会,可对我的鼓舞却是很大的。后来,我又接到了陈明先生签名的《丁玲文集》。2005年底,我有幸同郑加真先生一起,去丁玲的故乡湖南省常德市,参加了第五届丁玲文学奖的颁奖仪式,我被聘为丁玲文学创作奖励基金会理事。
  
  我写的《丁玲在北大荒十二年》一文,2000年初,收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个人专著、传记文学《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一书。我写的《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发表在《章回小说》上,《农垦日报》也开始连载。
  
   在北大荒流传着一些有关丁玲的故事,我作为北大荒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之一,有责任、有义务把丁玲在北大荒这段生活经历写好,所以,我就一如既往地加班,用了4个月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困难很多,只要想起丁玲当年遭的那些罪,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我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没有离开大家的帮助。我曾得到丁玲的伴侣、北大荒人的老朋友陈明先生的大力支持,他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这本书把关,认真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寄来了有关丁玲的书籍和资料、照片;北大荒的老作家、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郑加真先生,为此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著名的散文作家门瑞瑜在家里帮我找到了15年前关于丁玲的资料;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彭放先生,为我找出了当年关于丁玲回访北大荒的资料和照片;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丁继松先生,也是帮我积极提供资料;《北大荒文学》退休的编辑杨孟勇,也帮我找来了书籍;原《农垦日报》总编吕正衡,为我寄来了有关丁玲的刊物。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说:这本书的成功出版,是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大家的功劳。
  
  2002年12月,我的这本书荣获第六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2009年,创作这本书的成绩收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文学六十年》一书。
  
  今年4月,我的这本书经过我几年的修改完善,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名为《风雪人间北大荒》。
  
  三、我在北大荒博物馆工作的几年,撰写了60个文物的故事,并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25万字的纪实文学《永远的记忆·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2003年底,总局党委领导找到我,让我到北大荒博物馆筹建办担任主任工作。2005年9月2日,北大荒博物馆正式开馆。我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或者说我多年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使我开始对北大荒开发建设初期的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为文物是最有价值最为真实的历史资料。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其自身的形象,记录了某个时期曾经参与过的种种社会生活。文物不会说话,过去发生在它们身上极富情趣、又颇感人的活动内容,光凭文物本身形象,确实不容易看明白,尤其是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的。北大荒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除了第一展厅的古代文物和动物标本外,都是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关的革命文物。因为它见证着北大荒由亘古荒原,变成美丽富饶的大粮仓的每一步历程。
  
  2006年末,《农垦日报》的总编辑找到我,说他们明年要创办《农垦日报•北大荒周刊》,想约我每期给写一篇“北大荒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故事”,我高兴地答应了。可我的担心也随着而来了:一是担心我工作忙,保证不了写作的时间,文章供不上报纸用,被人催稿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二是担心北大荒博物馆馆内有限的文物,一时没有那么多可写的。我建议他们不要每周一期,可以两周一期,当然也可以约其他人来撰写。他们也接受了我的这个建议。接受约稿之后,我利用元旦、春节和双休日,接连写了40多篇“文物故事”,好多读者看到《农垦日报•北大荒周刊》刊登出的几篇故事后,便收藏起来 
    
  北大荒开发建设虽然60周年了,北大荒博物馆虽然开馆也两年多了,可毕竟可以写成故事的文物还是有限的。但是,作为一个北大荒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想了解北大荒的人,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008年5月8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发表了张成富为这本书撰写的书评《一部热情讴歌北大荒精神的好书——赵国春新作〈永远的记忆〉读后》。《2010年12月,这本书荣获第八届丁玲文学二等奖。
  
  有人说我这些作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说的不准确,应该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要比单纯的一般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有着更高的现实意义。因为,他是把丰富的、枯燥的、有价值的北大荒开发建设历史,用形象的、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奉献给大家。
  
  近20年来,我坚持结合工作,挖掘北大荒的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点滴可喜的成绩,1999年我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5年被省文学院聘为驻地作家,2007年传略选入《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名人》第一卷,2008年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第五届主席团委员,2009年在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5月,在北大荒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在北大荒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10月份,在黑龙江垦区和省森林工业系统选区,当选为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1月,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亲耳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
  
  这些,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路长着呢,我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无愧于北大荒第二代的称呼,无愧于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