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恐怖小说
来源:本站 | 作者:神龙跨三江  时间: 2013-06-19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恐怖童书”,并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而不能自拔。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些孩子都喜欢看恐怖片和恐怖故事呢? 他们看恐怖片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看热闹,还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阴暗面,或者是纯粹对奇特事物的兴趣爱好?那么,怎样让他们走出“恐怖童书”的困扰呢?下面,笔者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特点,直击要害。 “恐怖小说”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促成读者恐怖感为创作旨归,追求阴森气氛、可怖意象、暴力场景营造的小说样式。主要来源于网上和少部分零售书摊。它的主要特点:
 
    一是故事情节具有“悬念”性。恐怖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邪恶和压迫的存在,中国古代小说多借助“女鬼”这一非常人物形态来伸张戒惧惩恶的主题。如《霍小玉传》、《窦氏》,近年、当代文坛出现的《诅咒》、《恐怖星期三》、《下一个是你》等,像这些,小孩看了后晚上常常出现害怕、做恶梦等现象。
 

 
   二是叙述视角具有“虚拟”性。当前的恐怖小说在真实感营造方面以凸显亲历性为中心,把第一人称叙述的拟真性发挥到了极致。恐怖感的发生主要以人们对恐怖经验的记忆为基础,恐怖小说是通过拟真,对读者形成暗示,读者自己通过联想所产生恐怖感。真实可信符合客观逻辑性,对日常生活的精心描摹具有现场感和切肤感,从而使小孩子产生感同身受的恐怖体验。这是孩子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是“恐怖美感”具有“扩容”性。传统的恐怖小说多将恐怖因素落实在“凄清”、“颓败”的意境和“神秘”、“冷峻”的语言上。当下恐怖小说创作则打破了这一制作“恐怖美感”的技术范式,开掘出诡异、怪诞、暴力甚至恶心等美学领域来丰裕“恐怖美感”。如果孩子经常看这些书,心理常常会产生恐惧感。
 

 
   二、着力分析,找准根源。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控制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他们认为看了恐怖片或恐怖故事后,感觉到很新鲜、刺激、好玩、很过瘾,好像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故事情节拥有好奇心。恐怖小说情节曲折离奇、想象大胆奇特,这是孩子爱看恐怖小说的主要原因。恐怖小说的内容很刺激,与紧张而又平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形成了反差。所以,一些孩子就通过阅读恐怖小说“缓解压力”,寻求开心。
 

 
   二是存在着“跟风”的心理。随着恐怖小说的不断流行,恐怖小说就逐渐成为了学校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孩子会认为阅读恐怖小说是一件很酷、很带劲儿的事。男生常在课余时间讲一些恐怖小说中的情节,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胆量;而女生对恐怖小说又怕却又想看。很多孩子为了跟上“潮流”,也开始阅读恐怖小说,寻求刺激。
 
   三是身边没有更适合的读物。从当前来看,看恐怖小说的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图书在市场上难以找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缺少优秀读物的情况下,恐怖小说等就很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被学生吸收。
 

 
    三、结合实际,剖析弊端。长时间看玄幻恐怖小说,孩子身心健康是否会受到影响?据有关专家分析:孩子如果长时间看恐怖小说,会激发恐怖心理,产生一连串的恐怖联想,而且,长时间看这些书,会导致孩子与现实社会隔离。也就是说,这样的书籍太刺激,如果经常看,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也影响他与人交往的能力。
 
    有关临床心理学专家分析:没有节制、过度观看恐怖片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在某种情境和心理下,恐怖片会对人们视觉上、心理上产生影响,由于孩子的心智发育不成熟,过度观看会形成早期焦虑乃至人格缺陷,这对他们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由此可知,恐怖片或恐怖故事不仅会对孩子的性格、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建立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不加以疏导,将遗患无穷。
 

 
    四、明确措施,积极疏导。如何让孩子走出“恐怖童书”的困扰,回归现实生活?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着力推进“疏导”工作。深入贯彻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护卫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全面加强网络法制教育。以《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针对性;通过邀请法律专家讲座咨询、运用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感染力。
 
    第二,大力开展有趣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读好书评比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好书伴我成长”作文竞赛等有趣的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看恐怖片后出现的恐惧心理,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扎实开展疏导工作,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使他们自觉地远离庸俗的恐怖小说。为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读书环境献计献策。
 

 
    第三,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学校要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增加藏书量,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除了名著类作品外,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图书尤为重要,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雷锋的故事》、《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孩子看这些书,有利于摆脱恐怖小说的视线,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审美情趣奠基。
 
    二是家长要循循善诱,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家长要做好子女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有效防止他们步入“恐怖童书”世界,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状况的子女,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喜欢看恐怖小说,不能强禁,而要引导,让孩子明白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很多人都看,并不能说明这些书是好书,家长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帮孩子提高鉴别能力,让他在接触过一两本这类图书之后,从心理拒绝这些劣质图书,转移阅读兴趣。同时,家长可用科幻小说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科幻小说强调一种科学世界观的意识,它注重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描写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探索发展变化的后果,表现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如《第三次浪潮》等。同时,也要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活动,使他们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是有关部门要强化措施,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一,各宣传部门、文明委、妇联及教育主管部门等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站在对社会、家庭和广大未成年人切实负责的高度,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二,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全面整治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遏制有损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传播,要把未成年人纳入普法范围,增强广大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要强化群众监督,建立举报机制,对举报有功者进行奖励。同时,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坚持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法手段,务求取得实效。为关注青少年身心成长,禁止观看带刺激性及悬念性的恐怖片及小说,防止青少年心理扭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促进青少年认真读书,读好书,读健康的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