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谢友鄞
来源:本站 | 作者:  时间: 2013-01-31


     (1948年10月~) 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浙江鄞县。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为辽宁阜新市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

专著《大山藏不住》、《谢友鄞小说选》等。
《窑谷》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马嘶·秋诉》获全国第九届优秀短篇小说奖,
《火神》获全国首届乌金奖
《嘶天》以全票荣获“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
《我在大地行走》获“全国大红鹰杯”一等奖
《老黑鱼号的短暂航程》获第四届全国乌金奖文学一等奖
中篇小说《滋味》获“全国文汇文艺奖”
《闲坐话边地》获建国五十年辽宁优秀文学奖、并获辽宁优秀青年作家奖。
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
其作品还获1989年全国文艺新人奖、辽宁省政府十大文艺成果奖。


     初次读谢友鄞小说,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大概是《上海文学杂志》吧,小说的名字是《窑谷》,后来接续又读《窑变》等,得知作家是阜新人,特别惊讶,当时的感觉是,我们这个小城市竟也藏龙卧虎啊。因为喜欢,后来便一直追随着他文字的踪迹,曾经几次到书店去买他的书,但可惜都没买到。大概在五、六年前,有幸采访过他一次,其人其言,又让我惊讶,当时的感觉是,真人不露相。

     那时他住在东苑小区,不宽敞的二室一厅简单而朴素。人率性而亲和,邻家大哥般不端架子,不摆姿势,没有客套,如同事一般叫我“王灵芝”。那次因是市政协委员专访,匆忙而短暂,虽没有过多的交谈,但一个传统文学作家、一个正统正派作家的形象已留在心中。

     去年九月份,我给谢老师写了一封邮件,大致内容是,谢老师,见字如面。晚报“城市随笔”望你赐稿增色等。后来电话联系得知,他很忙,正在搬家;正在赶写长篇小说。但两天后,他赶写的一篇精彩的随笔便搁在我的邮箱中了。

    上月底,为写本篇专访与他联系采访。到他家楼下打电话时,却见他踩着雪从远处喊着我的名字,与身材不高也不壮的他握手,感受到的却是那种真诚有力地相握。他说,去小区大门外接我们了,怕我们找不到。

    他的新家有百多平米,依然洁净、简单。人,音容笑貌依旧,率性亲和依旧。

 

目前鲜为人知、网知的动态

 

    记者:谢老师,很多关注你的人都想知道你近期来的行踪。网上有关你的信息也不是最近的了,请谈谈你目前鲜为人知、鲜为网知的动态。

    谢:目前主要精力放在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上。初稿已近尾声,小说的名字暂定为《胡天边地押运人》。这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三年前参选时,不论从创作题材,还是故事内容等,审查都非常严格。要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批准,专家班子委员会进行无记名表决,同时通过媒体公布名单。当时辽宁共上报8部长篇小说,只批了这一部。

 

    记者:我在《羊城晚报》、《解放日报》等一些报纸和网络上,时常见你写的一些很精彩的随笔,都是在写长篇之余写的吗?

    谢:是的。前些年我写作时很专注,写长篇就长篇,写短篇就短篇。后来改变了这样的“专一”。小说、随笔、散文观察生活的角度不一样,把它们穿插着写,把各种文学样式调动、融合起来,象揉面一样揉到一起,小说必须的活灵活现、散文独有的纵横捭阖、随笔要求的思辨性等因素都自如地运用到各种作品中,使文章行文恣色更感性,更少顾忌,更好看。鲍尔吉•原野说,好的散文、随笔都是小说家写的。

    记者:那么,不论是写小说,还是散文或随笔,谢老师的题材好象没有改变吧?

    谢:没有改变。不论是发表在《中国作家》、《作品》《山花》等文学杂志上的小说,还是发表在《文汇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海南日报》等大量报刊上的随笔,题材都是来自辽西边地的地域文化,以阜新为中心的独特文化景观。

 

                     在文学的寂寞中穿行

 

    1977年,谢友鄞的第一篇作品《千尺井下炮声隆》发表在《辽宁日报》上。从此他走上了一条甘于寂寞之路。

    他感慨地说,目前我们阜新作家在全国有影响的人太少了。这个社会让人很难耐得住寂寞啊,而文学就是个寂寞之道。文学如不能埋头大量阅读,精品不去反复读,不去躬身体验生活,不经过大量的文学实践,是很难写出东西、很难留下东西的。他说,搞文学创作的人一定要虔诚,作品一定要反复修改。他说自己,“即使写一篇随笔,也得改上三、四遍。而且最喜欢的就是修改作品的时候。”

    他寄语阜新热爱文学创作的人们,要关注阜新人的生活,一定要和生活贴得很紧才行。而在创作上,思维要特别不老实才行,想象力很重要。因为人咋深入生活也是有限的,有很多生活是从别人嘴巴里说出来的,这时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成功的人都没有承认自己是天才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吃苦得来的。

 

    采访中,记者得知,谢友鄞因有“官衔”在身——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职,所以,写作之外的担子也不轻,他是历届辽宁曹雪芹奖评委、辽宁文学奖评委,前年还曾担任辽宁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会主任,这样,就必须阅读大量作品,否则就无法写出让人信服的评语。他感叹地说,这个社会责任很重大啊。

 

                    在淡泊中知足地生活

 

    在我们这个城市,谢友鄞是少有的成名成家者之一,也是这个浮躁的社会少有的淡泊者之一。这些年来,他有升迁的机会,省作协曾调他到省里,他没去;有获得更优厚待遇的机会,南方的一家大报以高额稿酬约他写专栏,他回绝。他说,不论在什么优惠的情况下,我先考虑的是否对我创作有利。

    环视着他家的居室,我问了一个俗常人一直想问的问题。“谢老师,以你的名气、才气,你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吗?”没有一点思索,没有一点矫情,他说:“很知足。我是个体制内作家,所属的文化局从不给自己施加压力,这样对我来说好处很多,不用为生活奔波,这对要自由要忘我的创作激情十分有利,可以磨出好作品。”

   平常、平和的谢老师,确是大方之家。